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综合效应

2008年04月21日 0:0 524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为克服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负面效应,必须进一步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根据中国的实际承受能力,控制升值的幅度,实现人民币小幅、稳健、可控的升值,增加汇率弹性,避免单边升值预期长久存在,降低短期资本流出的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和结汇环节的管理,精心设计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和防范措施。同时,还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使多种调控政策和手段相配合,并辅以多方位的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为6.9920:1。该消息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于市场普遍把“破7”看作人民币加速升值的信号。我们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7整数关口,就像股指突破某个千位点,其所引起的心理效应通常大于实际效应。在目前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一国货币对世界主导货币美元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或贬值,都是该国经济内部和外部各种表现的集中反映,其所产生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在现实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我们特别需要观察和把握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综合效应及其影响,并基于这些效应和影响,采取必要且可能的对策。
   
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贸易效应    
        本币升值会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相对低级的贸易结构下,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在人民币累计升值面前,利润空间已被压缩殆尽,薄利企业可能被淘汰出局。而国内诸多因素推动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更让一直以来依赖廉价劳动力创造比较优势的中国出口困难重重。也许有人会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但对欧元和日元却在贬值,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应当影响较小。但是,目前很多外国客商都坚持以美元结算,对于较少讨价还价能力的中国出口商而言,理论上的对欧、对日出口竞争力增强,现实中却难以实现。据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10%-20%的中国出口商,尤其是在家具、纺织、鞋等行业,将被逐出各自行业。当然,残酷的淘汰和短期的阵痛后也会看到亮色。随着生产效率低下、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企业的出局,生产要素会重新配置,资源利用效率会有所提高,出口产业将被重新整合,企业国际竞争力将逐步增强,长期将有助于中国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再从进口来看,由于人民币升值,那些原材料或设备依赖在国外采购的行业,其经营成本会因为进口价格的下降而相应降低,航空、电力、炼油、造纸等行业会从中受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购买力的提高,会激发国内需求,在涨价预期和投机资金的共同作用下,价格可能会被迅速推高,从而抵消升值的效力。同时,随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一路飙升,如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农产品等,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并没有提高,反而是大大下降了。中国是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且中国的大部分产业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对进口产品价格的影响非常微弱,为维持民生和保证生产,不得不承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之痛。这似乎正应验了一句话:“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降;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另外,人民币汇率升值会提高外资的投资成本,其出口却可能受到一定的抑制,这会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但另一方面,升值可以使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和并购时更富有竞争力。
   
人民币加速升值的金融效应   
        一方面,本币升值有助于提升投资能力。人民币加速升值使中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为广泛的直接和间接投资,通过输出资本获取收益。另一方面,“破7”所带来的升值预期会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进入中国,为金融系统带来更多的流动性,有利于活跃证券市场,给相关行业带来投资机会等。但是,这种流动性的增加,有多少是以热钱的形式进入的,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助吹资产泡沫,我们很难估算。随着美国经济衰退及次贷危机的影响扩散蔓延,全球资本市场经历调整,国际机构投资者开始转移投资阵地,新兴市场对其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在央行连续加息和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影响下连续降息后,中美利差倒挂,再加上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利差加汇差,会给涌入中国的热钱带来更高的收益。即使不进入股市和楼市,只要设法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然后存入银行,其无风险年收益也将达到10%以上,这对热钱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中金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月-2月份,中国外汇储备激增了1189亿美元,外贸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仅471亿美元,有717亿美元无法解释来源,基本可以认定是冲着人民币升值涌进来的热钱。虽然中国还存在资本项目管制,但通过各种合法的以及非法的渠道已经进入和将要进入的热钱,会不会在中国豪赌一番,赚得盆满钵满后抽身而退,从而引发中国资产泡沫的突然破裂?这种可能原本就存在,而人民币加速升值会大大增加这种可能性,若不通过种种手段加以规避,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难以估量。
   
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宏观经济效应
        从去年年底开始,在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以及增加供给、政府限价等措施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决策层将控制通胀的重任寄予人民币升值。支持此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其一,对于在国际食品价格与大宗商品涨价造成的“输入性通胀”,人民币加速升值可以让进口商品变得便宜,从而降低物价。然而,正如我们以上分析的,这样一条降价通道通行不易。其二,人民币加速升值将有助于扭转贸易顺差,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解决流动性过剩对物价的冲击。据测算,若2008年人民币达到7%-10%的升值幅度,现有的成本结构和成本控制水平又保持不变,我国机械电气、纺织、贱金属和车辆及其他运输设备行业四大主要出口行业的出口利润将被人民币升值所抵消。但在短期内,由于时滞效应和出口刚性的存在,不大可能出现出口量的大幅减少。再从进口来看,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主要进口行业将保持原有的较快增长速度。但是,在现行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中国的大部分产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对进口产品价格的影响非常小,在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高企的大环境下,因升值而增强的购买力消弭于无形,进口量不会大幅增加,因而对贸易顺差的改善有限,升值通过这条通道来缓解通胀压力的作用偏弱。而且,人民币加速升值会进一步强化升值预期,吸引热钱流入,在大幅推高中国资产价格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关联进而全面推高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外汇储备也会进一步增加,由此会带来更多的基础货币投放及流动性过剩,反而会加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另外,引发此轮结构性通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食品供给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经济结构失衡,以及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等方面的原因,而单纯的汇率变化对以上问题的作用有限。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人民币加速升值导致我国出口下降,再加上次贷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从而弱化了相关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出口拉动经济的力量减弱了,但受制于教育、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低下的农村和农民消费能力,国内消费需求在短期内难有起色。而且,大量涌入的热钱,令货币当局疲于对冲,越来越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使大量中小企业因得不到贷款而效益下降甚至倒闭,这样的话,中国经济增长必然会减速,导致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社会效应    
         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以及对出口企业的强制重新洗牌,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失业率上升。有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0%,全国就业人数将减少381.2万。在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下,这将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另外,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会导致美元资产价值缩水。截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66万亿美元,其中美元占绝大多数。升值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存量资产的国际购买力显著缩水,从而影响到中国居民的总体福利。据外电测算,过去一个月间,美元相对国际主要货币就跌去了2.6%。如果假定中国外汇储备内90%是美元,过去一个月即蒸发357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月份贸易顺差的4倍。当前,中国居民面临着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局面,其消费支出和储蓄、投资方式都会有较大变化。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会使得进口消费品的需求以及到国外旅游、求学的意愿增加,也会产生更强烈的动机去选择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式,海外投资或选择以海外资产为投资对象的工具或产品将因此而增加。同时,人们也从手中持有的不断缩水的美元资产和近期亏损累累的QDII产品投资中切实看到了汇率风险,开始意识到资产组合和投资品种选择的重要性。    
        为克服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负面效应,必须进一步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根据中国的实际承受能力,控制升值的幅度,实现人民币小幅、稳健、可控的升值,增加汇率弹性,避免单边升值预期长久存在,降低短期资本流出的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和结汇环节的管理,精心设计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和防范措施。同时,还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使多种调控政策和手段相配合,并辅以多方位的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快技术进步,鼓励创新,大力促进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利用升值契机争取多进口一些战略性物资,增加技术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引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投资;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安排因出口缩减和产业结构转变所释放的失业人群。(文汇报)
    
(作者陈宪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殷凤为上海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