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高水平研发平台 云锡重塑全球锡铟领域新优势
2025年04月28日 9:18 35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张弦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镜头下,一粒用于芯片封装的BGA焊锡球被放大至数万倍,呈现出宇宙星球般的瑰丽景象。
“它不仅是‘鹰眼’,更是打开微观世界的钥匙。”云南锡铟实验室负责人正向访客通过电镜介绍这一奇妙过程。这粒直径仅0.3毫米的焊锡球,承载着全球5G基站、人工智能芯片的稳定运行,也映射出云锡集团以科技创新重塑全球锡铟产业格局的雄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迅猛推进,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和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组成部分,实验室肩负着引育优质人才、推进基础研究、产出前沿成果、带动产业发展等关键使命。近年来,云锡与高校紧密协同,打造科创平台,整合创新资源,使云南锡铟实验室成为中国锡铟行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云南锡铟实验室经云南省科技领导小组批准建设,并于2024年8月22日揭牌运行,成为国内唯一专门从事锡铟全产业链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开发的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云锡集团牵头,联合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大学共同建设。自成立之初,实验室便定位为代表锡铟产业和行业的最高水平。
云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勇对此表示,作为全球锡铟领域的领军企业和百年积淀的国企,云锡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战略高位。建设锡铟实验室旨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成为锡铟行业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
至此,打造国家锡铟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及原创技术策源地,支撑云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成为实验室的发展目标。
云锡建设锡铟实验室具备先发优势。云锡是中国锡工业的发源地,锡、铟资源储量均位居全球第一。云南已形成集勘探、采选、冶炼、深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并在拥有锡铟资源优势的同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锡铟产业技术研发体系。这不仅从锡铟资源的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方向保障国家锡铟资源战略安全,充实全国锡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也是推动有色金属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在全球半导体竞争白热化背景下,被誉为“算力金属”的锡和“透明金属”的铟,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材料。除传统领域应用外,锡铟产品被广泛运用于半导体芯片、5G通信、光伏电池、国防军工等多个领域。伴随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蓬勃发展,锡铟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非建不可,非我莫属,非常期待。”云南锡铟实验室董事长彭巨擘这样描述实验室的发展。他表示,锡铟作为战略性、稀缺性资源,无处不在,也不可替代。
据了解,云南锡铟产业存在明显的“长短板”,产业核心创新能力提升势在必行。在产业“长板”方面,采选冶产业链前端,多项技术均处于全行业、全球领先地位。而在产业“短板”上,新材料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存在产量小、市场竞争力弱、盈利能力低等问题。其中,高端焊料及助焊剂、ITO靶材、半导体用高纯材料等高端核心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国家锡、铟战略性资源供应链安全难以保障。
同时,高端锡、铟新材料产品供应链正由外向内快速转移,迎来战略窗口期。现有创新平台尚不足以支撑引领锡铟行业创新发展。组建云南锡铟实验室,不仅可以实施“扬长板”,进一步开发先进的地测、采选、冶炼技术与设备,巩固和持续保持全球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补短板”,提高锡、铟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锡铟全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加快突破高附加值锡、铟“卡脖子”技术,有力提升锡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利于加速打造千亿级‘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增强中国锡铟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彭巨擘表示。
实验室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进行布局。开展锡铟全产业链技术攻关,构建锡铟全产业链研发体系,突破高端焊料及助焊剂、ITO靶材、半导体用高纯材料等“卡脖子”关键技术。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从“输出原料”到“输出解决方案”的跨越。那么,是什么驱动着云锡这样的转型呢?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AI技术正从科学到商业应用全面渗透,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我们紧跟这一趋势,将AI技术与锡铟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化研发和生产的新模式。”云南锡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学研究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经验范式转向大数据驱动范式,云锡正在进行研发模式的重大转变。
通过“智能计算+自主实验+大数据”的第五范式,云锡成功推动了锡铟材料研发的智能化升级。云南锡铟实验室将依托AI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全力推动锡铟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开发平台。此举不仅为云锡,也为全球锡铟行业注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正处于规模优势提升、结构调整持续、创新能力增强和绿色智能制造的关键阶段。我国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加速有色金属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为行业发展带来宝贵机遇。
这需要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融入产业链。云锡凭借丰富的锡铟资源储量,确立了锡、铟双龙头产业地位。自2005年以来,云锡锡产销量连续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锡金属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7%,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5%,并拥有锡金属勘探、开采、选矿、冶炼及深加工的全产业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切实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正助力云锡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示范企业。
“整体而言,锡铟产业链较长,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当前,新材料领域相对薄弱。例如一些锡合金焊料的配方技术仍受国外专利覆盖。然而,我们已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料合金配方,实现进口替代。”彭巨擘表示。实验室将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推动构建“科技孵化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实验室将进一步构建行业共享平台,持续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通过未来5—10年的建设,云锡将建成一个突破引领、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国内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地。云南锡铟实验室的创新发展,将成为中国传统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升的一个缩影。当人们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锡铟材料时,看到的不仅是原子排列,更是一个民族工业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轨迹。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