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线的青春力量——走进中国十五冶黄石新港粮食中转接卸中心项目部

2025年04月24日 14:31 3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512881(1)
充满朝气的团队成员

由中国十五冶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十五冶”)承建的黄石新港粮食中转接卸中心项目,位于湖北省黄石市新港物流园内,是进一步打造长江中游粮食中转中心、促进湖北粮食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点项目。

该项目总体规划建设6座立筒仓、1座提升塔及配套工程,总容积达2.4万立方米,设计年吞吐量345万吨。中国十五冶主要承建该项目6座立筒仓及配套工程的核心工艺部分的施工,工期为12个月。

项目建设按期推进

4月21日,笔者一行攀爬上1号、2号立筒仓13米高的作业平台,现场10多位员工正在做滑模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与之毗邻的,是已高达36米的3号~6号4个立筒仓,它们静静地矗立在一排,等着和1号、2号立筒仓一起封顶。

“自2024年12月15日管理团队进场后,项目进展非常顺利,已经完成了总工程量的60%以上。”该项目负责人沈剑自豪地说,“4月8日,3号~6号立筒仓滑模施工完成,标志着我们向项目的最终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了解,当天即将进行滑模施工的1号、2号立筒仓,要连续施工7天7夜,“吃下”800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量,让2个立筒仓日均“长高”3.6米。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沈剑表示,他们将继续推进1号、2号筒仓的滑模施工,重点在于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确保质量和安全,并同步开展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提高施工效率。该项目部将加强质量管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预计到6月中旬,筒仓结构施工便可完成,进入项目完工验收阶段。

待6座立筒仓整体完工并交付使用后,1号、2号立筒仓单仓容量6000吨、3号~6号立筒仓单仓容量3000吨,将有效提升湖北省粮食现代化仓储物流效率和供应链的管理能力。

质量追求精益求精

沈剑表示,中国十五冶能够承建该项目,得益于在筒仓建设领域的技术积淀。

2018年,中国十五冶承建的黄石市粮库项目就包括34个筒仓的施工。其中,18个立筒仓在施工中运用的群仓同步滑模施工技术,不仅使工期提前了3个月,还创造了鄂东南地区同类工程规模之最,打响了滑模技术的专业品牌。中国十五冶编写的《群仓同步滑模施工工法》《花纹钢板外模筒仓滑模施工工法》被评选为部级工法;2018年,《群仓同步滑模施工工法》在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中荣获优胜成果奖。

质量是项目的生命线。黄石新港粮食中转接卸中心项目全体管理者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即便是成熟的工艺使用在项目上,该项目管理团队也丝毫不懈怠。“滑模施工是没有容错机会的。”该项目总工程师陈庚严肃地说,如果滑模施工失败,补救措施只能是拆除平台、砸掉混凝土,从头再来。

为此,该项目部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施工前需要进行“方案先行、专家论证、技术交底”。每项施工方案都要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专家论证,确保可行性,通过技术交底,让每个工种作业人员都明确质量的标准。

在3号~6号立筒仓的滑模施工期间,针对滑模施工中仓体垂直度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该项目团队采用激光铅垂仪实时校准的措施,将仓体垂直度偏差控制在千分之二的技术标准之内。在186小时的连续奋战中,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和振捣质量的措施,该项目团队完成了1237立方米混凝土的高质量浇筑,确保了仓壁结构的密实均匀。

经该项目部自测,3号~6号立筒仓不仅实现了强度指标全面优于设计要求,还将仓体垂直度偏差控制在小于千分之一以内。

年轻团队锐意进取

在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11人团队中,有9人是“90后”和“00后”。“仓体垂直度偏差小于千分之一,强度指标全面优于设计要求”等成果的取得,充分展示了这支年轻团队的专业能力和严谨态度。

1978年出生的工程组长何亚林,属于团队中“元老级”员工。为确定混凝土配合比,他几乎住在了商混站,经过多次的配比试验,才配出精准锁定8小时初凝窗口期的混凝土,为项目高质量施工提供了稳定的混凝土供应保障。

1996年出生的陈赓,是这支团队中年轻的“老将”,该项目是他成为项目总工后进行的第一个项目。他说:“这个项目,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我现在不仅要统筹全局,做好项目的前期策划、施工组织设计、现场质量管控,还要做好项目内部资料整理工作,让我在技术管理方面越来越从容。”

2023年入职的刘峙,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第一次独立完成了施工方案的编制、参与了现场技术指导、质量管控,系统学习了中国十五冶基础施工的流程。他表示:“我第一次编写提升塔基础方案时,因为防水工序被遗漏、格式不规范等等原因,被打回来3次,但也正是这些历练,让我学会了注重细节和规范。”

1992年出生的沈剑告诉笔者,该项目部通过“前辈传帮带+实战锤炼”的模式,让年轻人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技术、物资、财务、综合、经营组组长等岗位,均由工作2~3年的青年员工担任。

夕阳的余晖洒在繁忙的施工现场,映照出项目建设者们青春、坚毅的脸庞。在建的黄石新港粮食中转接卸中心,不仅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也见证了中国十五冶年轻一代工程建设者的成长。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