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铜细作 以新赋能——铜冠铜箔公司以多元举措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5年04月24日 10:53 15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镍铅锌   作者:

512821(1)
员工正在检查铜箔的切边外观情况

一张薄如蝉翼的铜箔,能衍生出多少种应用可能?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电子电路关键材料、高端电子设备屏蔽层、AI服务器、AI个人终端……在铜冠铜箔公司,数十种产品的应用清单仍在继续延伸。

近年来,该公司以高性能铜箔研发、制造工艺优化、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为主要方向,以“精铜细作”激发强劲新动能,构建起产品高端化、生产智能化、发展绿色化的三维创新体系,加速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创新为要 产品走向高端化

在铜冠铜箔公司铜箔五六工场成品仓库内,包装工正有条不紊地打包着刚生产出的HVLP铜箔,等待装车。

“去年,我们的HVLP铜箔顺利装箱出口,迈出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坚实一步。今年,公司将全力加快HVLP更高等级产品的市场推广,积极抢占高端铜箔市场份额。”该公司铜箔五六工场场长李超介绍道。

HVLP系列铜箔,又称极低轮廓铜箔,应用在5G通信以及AI领域能够实现更快速、更低损耗的信号传输。为打破高端铜箔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该公司研发团队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路。他们扎根实验室,经过数千次的尝试、失败和重新开始,终于开发出全新的添加剂工艺、精细化的耐热层表面处理技术,成功制备出HVLP系列铜箔。该系列产品具备优越的抗拉强度、延伸率、面密度以及厚度均匀性,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顺利解决了多年来的“卡脖子”难题,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在攻破了HVLP铜箔的技术瓶颈后,该公司把目光放到了IC封装用极薄载体铜箔上。这款铜箔的关键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完全垄断,在没有任何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该公司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成功制备出了片状样品,关键性能指标与国外对标铜箔近乎媲美。如今,这个项目正迈向产线设计和调试开发的新阶段。

数字赋能 生产迈向智能化

在铜冠铜箔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从投料、生产到入库,智能化的精彩持续上演。步入铜箔五六工场溶铜工段,一只“巨人手臂”正在将铜料投入溶铜罐。在宽敞明亮的控制室内,智能加料系统正在实时监控铜料情况。“员工只需在的屏幕上点击选定罐体编号,系统便会精准无误地完成投料工作。”溶铜工段班长姚明说。智能加料系统凭借其卓越的安全性能与简便的操作流程,不仅大幅地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还实现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提升”。

在楼上的生箔车间,在线标重控制系统尤为醒目。“如今,只需在系统中设定偏差值,机器便能自动调节铜箔标重。”该工场生箔工段长伍雨辰介绍说。以往,在新生产一卷铜箔前,都必须先取样送检,只有标重合格方可继续生产,不合格就得依靠人工手动调节,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费时费力。现在,铜箔标重实现实时监测,一旦检测到标重偏差值超过设定值,装置便会迅速做出反应,自动调节,精度高、速度快,深受员工们的喜爱。

不仅如此,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也发挥着巨大效能。“以前,产品的重量、规格、长度、宽幅等信息都得手动录入,录入完才能打印标签、打包入库,出库时还得两人配合,逐一核对产品信息,既耗时又耗力。”该工场分切工段长王丽感慨道,“现在有了这套智能系统,产品信息自动录入、标签自动生成打印,出入库操作快速又准确,工作轻松了很多。”

节能减耗 发展转向绿色化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该公司以实际行动推动企业发展绿色化。

为精确掌握能源消耗,该公司强化了能源基础管理,引入了数字化管理平台,成功构建了三地公司的能源三级对标管理体系。从工场级、工序级到用能设备级,全方位、多层次地将能源管理细化到生产的每一处“神经末梢”,实现了能耗数据的实时、精准监测,通过精细管理和优化调配,2024年,节省能源成本200万元。

面对重点能耗环节这一“硬骨头”,该公司主动进行了设备节能改造行动,对高耗能的老旧设备进行淘汰更换。与此同时,该公司大力推进光伏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屋顶等闲置空间资源,大规模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并创新性地采用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光伏发电量预计将达到450万千瓦时。

该公司还积极鼓励员工开展技术创新,一系列“小改小革”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通过合理运用 “避峰就谷用电法”,精确控制泵机在峰谷电时段的开启频率,巧妙利用电价差降低用电成本;深入实施“填平补齐”工程技术,对生产工艺进行全方位改进与完善,从细微之处挖掘节能潜力……

从“精铜细作”的匠心独运到“智造升级”的澎湃动能,从“绿色基因”的深度植入到“国际赛道”的强势突围,铜冠铜箔公司始终以创新为刃、以智造为犁、以绿色为脉,在全球高端材料版图上镌刻下闪耀的东方印记,持续书写着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华章。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