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引航:破舆论迷雾 书行业新篇

2025年04月18日 14:32 310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四力”引航:破舆论迷雾 书行业新篇

金融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孟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舆论场域正在经历结构性重构。海量信息裹挟着真相与噪声奔涌而来,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与自媒体形成复杂的共振场。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中,行业媒体犹如定海神针,以其专业深度构建起独特的价值坐标系。传递真实、专业、独家的信息,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澄清事实,是行业媒体的使命和责任。

好的新闻报道,需要好的作风和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对财经类行业媒体而言,增强“四力”,有助于深入挖掘有价值的经济金融信息,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为公众提供更专业、权威的报道,也直接影响着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本文试以金融时报新闻实践为例,深入剖析财经类行业媒体在增强“四力”方面的实践经验,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增强脚力:“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

脚力是媒体工作的根基。好的新闻作品是在基层一线、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跑”出来的。媒体人只有走出办公室,深入生产建设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才能抓住“活鱼”,写出读者爱看爱读的报道。

1.1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在报社举行的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总结会上,参与了“两会”报道组的记者表示,对此深有体会:入会场后“跑”着去找一个最佳位置、看到代表委员后“跑”着去采访、辗转在各个会场之间“跑”着抢时效,只有在现场的那一刻才能知道自己能采访到谁、会写什么,这样的“快节奏”让记者疲惫、但也让记者兴奋。

28

不仅全国“两会”这样的大会如此,日常报道也是如此。为了做好采访报道,金融时报记者积极深入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摸实情、写真意。

例如,在开展“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报道时,记者深入了解银行如何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银行创新信贷模式,“不看砖头看专利”,通过评估科创企业的专利价值给予贷款支持,助力科创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实现快速发展。这种深入一线的调研,使报道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能够生动展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具体实践和成效。

29

1.2 让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基层金融服务场景同样是财经行业媒体需要关注的重点。金融时报的很多报道都是深入到“田间地头”后得来的,如观察银行柜员为客户办理业务的过程,了解农村信用社如何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农业生产;奔赴矿山,去了解当地在应对转型时压力与思考;深入到社区的养老院、老年食堂,调研养老产业的困境与机遇。通过这些深入基层的采访,记者能够发现基层的创新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等,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推动金融服务不断优化。

30

《暂停堂食的一个月,北京餐饮业怎么样了》就是这类报道的一个代表。疫情期间,北京一度叫停所有“堂食”,本报记者敏锐捕捉到了这一非常态事件下对餐饮行业的冲击,采访了家门口的餐饮小微企业和行业人士,写出了一篇“接地气”的生动报道。

二、增强眼力:穿透数据迷雾

眼力体现了媒体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要求能够在海量信息中敏锐捕捉有价值的线索,准确判断财经事件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好眼力,是财经记者专业素养的体现,更是日积月累中建立行业媒体权威性的基石。

2.1 敏锐捕捉财经政策信号

财经政策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财经行业媒体需要具备敏锐的政策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考。对于重大事件,权威的财经媒体发声能够起到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工作,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例如,在2024年2月LPR公布之前即开展前瞻性预期引导,《金融时报》发表《贷款利率仍有下行空间》,提前向市场释放LPR即将下行、货币政策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信号,起到了强信心、稳预期、稳市场的作用。再如,围绕中央及金融管理部门多次发声强调的“扩大对外开放”,从多个角度持续做好相关报道和评论,阐明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立场,稳定市场预期。

2.2 准确判断市场趋势与风险

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准确判断市场趋势和风险是财经行业媒体的重要职责。面对债市风险,《金融时报》作为金融权威媒体,展现出了卓越的洞察力。2024年4月至8月,针对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导致长期国债利率偏离合理区间、存在泡沫化倾向的问题,《金融时报》持续发声进行风险提示。4月23日发表的《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长期国债收益率将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一文,向市场提示长期债券收益率风险,全网阅读量超过1700万。这一报道及时准确地揭示了市场风险,对稳定市场预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增强脑力:重构经济叙事的认知图谱

脑力要求媒体人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分析能力,能够对财经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3.1 强化经济金融专业知识储备

在报道财经事件时,财经行业媒体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在报道资本市场波动时,《金融时报》对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把好IPO入口关等一系列举措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这些举措对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意义。同时,突出选取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加大回购力度、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的举措进行解读报道,从而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变化,做出理性投资决策。

3.2 去伪存真,传递正确信号

当前的舆论环境中,自媒体、小作文与官方报道齐飞,同时前者往往更具有煽动性的语言风格,导致传播更广。很多读者都会感到真假莫辨,无所适从。而专业媒体可以通过其权威渠道和公信力发声,起到正本清源、引导舆论的作用。2025年3月底,针对互联网上一则降息“小作文”,央行发布消息辟谣,《金融时报》第一时间在官方公众号上发了辟谣信息,并随后配发评论《煽动情绪的“小作文”当休矣》,引发广泛转载和关注,有力遏制了市场流言。

31

四、增强笔力:创新报道形式,提升传播效果

笔力是媒体人将所见、所闻、所思转化为优质内容的能力,要求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创新的报道形式,使报道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4.1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专业内容

财经行业媒体的报道往往涉及专业的经济金融知识,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理解,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金融时报在报道各类金融政策和事件时,注重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在解读复杂的货币政策时,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让读者轻松理解货币政策的内涵和影响。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拉近了媒体与读者的距离,提高了报道的传播效果。

4.2 运用融媒体手段创新报道形式

在全媒体时代,笔力显然是一种指代,指的是记者编辑的新闻表现力。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行业新闻工作者的惯用工具也从传统的纸笔发展到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录音笔、摄像机、手机、手持云台甚至无人机等,将来还有三维实景、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工具也将得以普及。金融时报社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运用融媒体手段创新报道形式,近两年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时,精心制作了融媒体作品《【国庆巨制】重温那些难忘的金融历史时刻》。该作品采用长图+SVG交互的形式,从前期策划到上线经过精心设计,反复调整。设计注重细节,图层多达1700多个,交互体验良好,让读者仿佛翻开历史卷轴。作品被多家媒体转发,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以新颖的形式展现了金融历史,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2

五、结论

财经行业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关键。通过深入一线增强脚力,精准洞察增强眼力,提升专业素养增强脑力,创新报道形式增强笔力,财经行业媒体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财经信息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也是提升媒体自身公信力、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在媒体融合的大前提下,我们要继续坚持“四力”导向,不断探索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财经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发展信心。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