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不“退休” 久用不变形 这款不锈钢阴极板缘何受青睐?
2025年04月14日 10:12 71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铜镍铅锌 作者: 骞梦潇
在金川集团铜电解系统的生产过程中,极片短路、变形、结瘤等问题曾让作业人员头疼不已。后来,当一款名为“铜电解用永久性不锈钢阴极板”的产品被应用后,这些问题被轻松般地一扫而空,深受作业人员的青睐。
看似普通的不锈钢板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笔者走进金川集团精密铜材公司一探究竟。
不变形“秘方”的诞生
金川集团精密铜材公司主要生产铜及铜合金管、棒、线材等产品。研发这种号称“久用不变形”的不锈钢阴极板产品,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刚进入车间,就看到成捆的钢铜复合材料躺在拉伸机旁,等待“舒展筋骨”。据介绍,铜电解用不锈钢阴极板由不锈钢板和导电棒两部分构成,这些复合材料就是导电棒的雏形。
“钢铜复合材料拉伸完会送去切割,切割完就是导电棒。”精密铜材公司技术负责人窦瑞圆说,“我们的导电棒工艺很成熟,很多企业一直都用我们的产品。”
放眼望去,车间内各种先进的拉伸机在有条不紊地咬着钢铜复合材料,将其缓缓拉伸出棱边,展现出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但这繁忙有序,也曾一度“受制于人”。因为在铜电解行业,采购方往往购买成套导电棒和不锈钢板,所以,仅生产导电棒很难有价格和市场的发展空间,这也成为了精密铜材公司开发永久性不锈钢阴极板的一个契机。
然而,产品开发的过程并不顺利。提高钢板开槽精度、保证板面平整度、优化焊接工艺、提升阴极板性能检测合格率……这些完全陌生的课题,成了摆在技术团队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研发开始后,由于缺少不锈钢阴极板的实际生产经验,技术团队在试验中屡屡碰壁。但经过不懈努力,加上与一些外部企业、高校等机构协作,精密铜材公司终于摸索出了一部分最优的技术参数。
困难并未结束,导电棒和不锈钢板的焊接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起初,为焊接牢固,技术团队采用大功率激光焊接。然而,产品试用不久,就出现短路、烧板等问题,情况不容乐观。
大功率焊接会导致板面变形,而在阴极板排列紧密的电解槽中,任何细微变形都会大大地增加短路的概率。经过综合研讨,技术团队决定改用小功率激光焊接。
这一改动,使板面变形问题基本解决,但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的需求仍在催促着技术团队加快研究。
在永久性不锈钢阴极板QC小组活动专题研究中,大家将目光聚焦到“悬垂度”症结上,这是事关不锈钢板面平整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在小批量生产时,悬垂度靠人工测量,而人工测量的精度和效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数量。2023年,精密铜材公司引进桁架悬垂度自动检测设备,成功实现产品品质跃升。至此,铜电解用永久性不锈钢阴极板的生产工艺成功打通。
2024年,铜电解用永久性不锈钢阴极板在第25次金川科技攻关大会联合科技攻关成果展示中展出,并凭借导电性好、机械强度高、耐腐蚀性能优越等特点成为精密铜材公司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机械自动化开辟广阔市场
参观途中,两台运转中的上下料机器人吸引了笔者的注意。机器人轻捷地将不锈钢板举起又放下,动作十分灵巧。让人想不到的是,机器人随意举起的一块不锈钢板竟有30~40公斤重,这大大减轻了人工搬运的困难。
在两台上下料机器人一旁,两台激光焊接机与机器人配合作业。机器人将不锈钢板放好后,焊接机立刻将炫目的激光对准焊缝,仅一分多钟就完成了一次焊接,质量和效率远超手工操作。
据介绍,不锈钢阴极板产品项目2022年立项,2023年11月,初次成功试生产3000片。
此项生产工艺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得益于工艺在实践中的不断改进,更归功于生产流程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上下料机器人和激光焊接机的引进就是典型范例。它们不仅扩大了产品生产规模,也给精密铜材公司带来了更多市场机遇。
“以前,我们主要给铜贵公司供货,现在南非梅特瑞斯公司的穆松尼项目也订了我们的阴极板。”窦瑞圆指向成品区,“我们的阴极板协议使用期限是10年,比之前铜电解用的始极片寿命长了不少。”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笔者看到许多立方形钢架。架上整齐悬挂着众多不锈钢阴极板,每一块导电棒上都打印着“精密铜材有限公司”字样和产品信息二维码。不久后,这些阴极板就将运往各个铜电解车间,辛勤“工作”10多年,再光荣“退休”。
与不锈钢阴极板一同从车间生产的,还有许多由特制木箱包装的金属管、线等产品,它们将乘坐渡轮运往更多国家和地区,用于制冷系统冷凝管、汽车铜线圈、舰船部件、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生产。
目前,精密铜材公司不锈钢阴极板的生产线上,今年一季度6000片的订单任务即将完成,不断向2025年5000吨加工产品产量的目标趋近,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增长。
金川集团精密铜材公司正以智能化生产为翼,助推金川集团铜加工迈向新高度,为金川矿产资源价值提升赋能。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