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矿冶“铁军”】矿冶集团矿山所:攻坚克难显担当 雪域高原书华章
2025年03月27日 9:20 63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王堃 陈璐
雪域高原上的矿冶“铁军”,用默默坚守诠释着每一颗初心。雪域高原上的矿冶“铁军”,用挺膺担当展现着每一份责任。寒来暑往,岁月更替。许多矿冶人驻守雪域高原、扎根基层一线,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昂扬斗志,为高海拔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着矿冶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水平,持续推动矿业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矿冶集团矿山所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组建了涵盖采矿、安全等多专业协同的技术创新团队,以高原白雪为帛,以科技创新为墨,以热血青春为笔,书写了一首高寒、高海拔、生态脆弱区矿山资源安全绿色可持续开采的“破壁诗”。
以责任担当
破高原矿山安全生产之题
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巨龙铜矿项目现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组成员崔益源、李垚萱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坚持与矿山企业员工并肩作战,构建高寒及生态脆弱区矿山“经济、生态、安全、效率、智能”的“五位一体”全生命周期绿色开采模型及其智能管控平台,破解基于矿业经济发展需求的矿山安全开采难题,实现了生态脆弱区露天矿山开采扰动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矿区环境生态化以及安全高效常态化的绿色开采目标。
在海拔5200米大红柳滩矿边坡及尾矿库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地,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矿山所成立了以老带新的党员突击队,由袁子清、王利岗等老党员牵头,带领卢尧、何斌斌等青年党员一致努力,克服严寒、缺氧、低气压等恶劣环境条件和困难,在春寒料峭的高原风雪中有序组织监测系统建设施工工作,为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云南香格里拉普朗铜矿地压监测项目现场,项目组成员王平、蔡永顺、刘强、袁本胜等在高海拔缺氧、强紫外线的自然环境下连轴作业,拉线缆、装基站、调设备,与工人一起同吃同住,利用三维激光、微震、钻孔电视、时域反射、应力等多尺度联合监测技术,建立了我国自然崩落法矿山第一个全系列综合在线地压监测系统,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全空间监测管控方案。
以矿冶精神
破高寒矿山充填开采之冰
充填开采技术是开启绿色矿山建设的“金钥匙”,然而,以云南红牛铜矿(海拔4100米)、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海拔4800米)等为代表的高寒矿山,面临着低温环境充填质量难提高、自动化程度低导致人工劳动强度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由矿山所杨超、魏晓明、张雷组建的项目组,以“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常驻矿山一线,对矿山充填胶凝材料、充填料浆制备系统及充填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优化,全面支撑了矿山的安全稳定生产。
如今,红牛铜矿充填系统投产运行,充填质量满足了采矿需求,有力保障了矿山的复工复产。西藏华泰龙矿山井下日充填量达7000m3,充填系统各项指标均运行正常,充填效率显著提升。矿山所充填技术团队以“抗寒、增质、降本、提效”的科技创新技术路线,形成了高寒地区全尾砂大流量膏体稳态充填技术,破解了高寒矿山绿色充填开采的难题,为高寒地区矿山充填系统的稳定运行及矿山充填技术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矿冶力量,为行业的技术创新树立了新的标杆。
以矿冶智慧
破生态脆弱区固废处治之局
位于高原生态脆弱区的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囿于尾矿固废处治技术难题其产能未完全得到释放,造成矿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对此,矿山所迅速组建了以万串串、卞继伟为主的采矿技术团队,提出了利用既有采空区充填消纳尾砂的技术方案,既消除了采空区安全隐患,又实现了固废处置,成功找到技术出路。项目成员面对矿山历史开采遗留的复杂采空区的形势,在克服身体时常出现高原反应等不利条件下,坚持深入现场一线,手持自主研发的三维激光扫描设备这把精准测绘的“利剑”,在复杂的采空区地形中披荆斩棘,有效破解了高原生态脆弱区的尾砂固废处治难题。下一步,采矿技术团队将继续探索更加环保高效的尾砂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对高原脆弱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矿冶智慧促进矿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矿山所持续深耕矿山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将技术创新发展融入矿冶集团贯彻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始终,承担了一批针对高寒、高海拔特殊条件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研发的创新技术还在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高原矿山成功应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采矿技术的先进水平,着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向“安全、绿色、高效、智能”方向迈进,在全球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发出强有力的“矿冶声音”。
未来,矿山所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传承和弘扬矿冶精神,用实干担当续写矿冶人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矿山开采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