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起标杆 恩菲铸传奇

2025年03月24日 9:58 21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镍铅锌   作者:

高原起标杆 恩菲铸传奇

——记中国恩菲EPC总承包的青海西矿稀贵金属有限公司多金属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及环保升级改造项目

青海西矿稀贵金属有限公司多金属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及环保升级改造项目(以下简称“西矿改造项目”)是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恩菲”)EPC总承包建设的国内海拔最高铅冶炼项目,采用中国恩菲新一代底吹炼铅“三连炉”技术,形成铜、铅、锌多金属资源一体化冶炼系统,预计年产值百亿元。西矿改造项目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中国恩菲项目团队用450天的时间,在这片戈壁上从无到有建成了一座现代化工厂,书写了底吹炼铅技术与项目管理深度融合的传奇故事。

27
西矿改造项目。

28
项目团队合影。

海拔高  志气更高

西矿改造项目是青海省“十四五”重点项目,肩负着西部矿业集团绿色、低碳、节能、环保、高效发展,青海省能耗“双控”目标实现和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等“三重使命”。该项目建设条件复杂,主要包括新建铅冶炼生产系统、改扩建现有公辅生产系统和贵金属系统改造升级等3个部分,主工艺采用国际领先、中国恩菲自有的氧气底吹熔炼-底吹还原-烟化炉挥发“三连炉”技术,以金精矿、银精矿、低品位多金属矿及铜冶炼、锌冶炼产出的尾渣为主要原料,实现电解铅20万吨、黄金6吨、白银430吨、硫酸25万吨的产能,同时,高效回收铜、锌、锑、铋、硒、钯等有价金属。该项目是自2010年中国恩菲与西部矿业集团共同打造的中国第一座高原底吹炼铅厂——青海西豫10万吨铅项目后,中国恩菲先进氧气底吹炼铅技术在高原上的又一次实践。

29
西矿改造项目。

西矿改造项目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南缘,所在地海拔2850米,工作环境艰苦,终年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漫长,昼夜最大温差超过30℃,风沙、干旱、雪灾、低温、霜冻等各类气候灾害轮番侵扰,导致项目有效作业时间大大减少。

海拔高,志气更高。为确保项目能按进度、保质量顺利完成,中国恩菲项目团队严守安全关。对内,加强设计、采购、施工各专业团队协作;对外,积极发挥与业主、施工分包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作用。团队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推动项目自2023年4月8日开工建设以来,一天一个变化、一月一个突破。

从开挖第一铲土到厂房基础出正负零,仅用60天;从插入第一根预制柱到厂房结构封顶,用时60天;从第一台设备安装到调试,用时83天……从满是黄沙的空地到一座现代化智能铅冶炼厂竣工投产,一共仅用450天。西矿改造项目顺利投产、达产,创造了同规模项目建设时间最短、达产最快的纪录,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该项目高级顾问姚霞自豪地介绍:“项目建成后,被评为‘横向对标行业最好,纵向对标历史最优’的铅冶炼厂,还因其绿色和超高的智能化水平,获得《青海日报》、新浪财经等媒体的竞相报道。”

内部协同  齐头并进

西矿改造项目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中国恩菲给出的答案是“内部协同”。该项目团队精心筹备,设计、施工、安全、采购各专业人员紧密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设计是龙头”,这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一句大道至简的真理。在技术上,项目核心工艺采用中国恩菲自主知识产权的氧气底吹炼铅技术,该技术具有原料适应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绿色低碳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的铅冶炼工艺,也是目前唯一成熟推广的年产20万吨以上的铅冶炼工艺。

根据业主要求,部分公辅系统在老厂区新建,以利用原有厂房和设施,降低投资成本。但新旧厂区间有工业园区公路相隔,管网桥架要跨过公路和高压线路,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线路冲突。设计团队多次实地勘察,反复优化总图和管网设计,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

此外,项目场地有限,且面临施工条件差、工期短、大型设备安装难等问题。为满足工艺要求,便于施工、安装,设计团队多次调整富氧底吹“三连炉”系统布局,优化冶炼工艺与能耗值,充分考虑施工便捷性,最终完成了480余项优化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能耗和投资。

项目伊始,团队便深知前期策划的重要性。精心制订的预案,如同精准的作战地图,让施工管理得以高效执行。施工现场被细致划分成不同区域和子项,责任明确到人。管理人员化身“多面手”,白天顶着烈日寒风在现场巡检指导,不放过任何一个施工细节;夜晚则挑灯夜战,集中进行图纸会审与答疑,为第二天的工作扫清技术障碍。

早八晚十的工作制,是他们与时间赛跑的见证。项目负责人和施工管理人员轮流值夜班,保障夜间施工顺利进行。为了快速响应现场问题,设计和采购人员也会根据项目需要,在不同阶段常驻现场,真正做到问题不过夜,第一时间解决。

当中国中冶发布《工程项目管理手册》时,团队迅速组织学习,将其中的理念和要点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明确施工管控要点,优化工作流程,项目执行效率进一步提升。

项目场地小,交叉施工成为常态。项目团队积极应对,制订交叉施工管理制度,每月精心统筹各分包单位的施工计划,为每个交叉施工环节量身定制详细方案。通过工程施工调度指挥系统,合理调配资源和场地,明确划分安全区域,施工得以安全高效开展。

“安全生产是项目的生命线,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项目经理吴卫国的话语掷地有声,“项目团队进驻现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按照安全标准化工地规范进行布置。工作区域划分清晰,物料摆放整齐有序,标识一目了然,不仅提升了企业形象,更为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一位成员的自觉行动。从佩戴安全帽到熟记安全要求,从执行专项施工方案到积极参加安全竞赛和标兵评选,安全意识已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

采购工作虽不在施工现场的第一线,却同样至关重要。采购团队紧密围绕施工进度,精心安排发包工作,合理组包,将任务精准落实到人。为了确保设备按时、高质量交付,他们提前跟踪设备制造情况,提前到关键设备制造现场督造检验,将心血凝聚到每一个设备从生产到交付的全过程,力保设备以最佳状态投入生产,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

30
现场材料码放整齐。

多方协作  共铸辉煌

“这个项目的成功,绝对不是我们总承包方一家的功劳,没有业主的支持,没有施工分包单位的紧密配合,我们无法如此迅速且顺利地实现投产、达产。”吴卫国感慨地说,“在项目中,作为总承包方,我们积极协同业主与施工分包单位,如同中枢一般,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项目稳步前进。”

干项目犹如出征打仗,即便准备再周全,也难免会有疏漏。项目现场海拔高,施工环境恶劣。起初,分包单位的施工人员多来自川渝等低海拔地区,面对高海拔环境和高强度劳动,许多外地施工人员难以适应,很快便选择离开。施工队伍的不稳定,成为项目团队面临的首个重大挑战。

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吴卫国迅速行动,积极与施工单位沟通协调。经过多方努力,成功引入当地施工队伍,及时解决了施工人员短缺的问题,确保了项目的持续推进。

对于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多度的格尔木而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无疑是一场艰巨的“硬仗”。为确保外围温度与内部温差达到最小值,项目团队组织参建各方在施工现场搭建棚子,棚内设置炉子,如同呵护新生儿一般为刚浇筑的混凝土盖上棉被和电热毯。工程师们每小时巡检一次,每小时记录一次,严格落实温度监测工作。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流水养护、覆盖保温层、掺加外加剂等多种措施,确保了混凝土的质量。2000多条棉被、1500多条电热毯,以及无数次的巡检,最终换来了项目优秀的施工质量。

2023年12月,高原寒风凛冽,气温骤降至零下12度。在这样的极寒天气下,该项目团队迎来了关键节点——熔炼炉安装。作为项目三大主体设备之一,这座熔炼炉堪称庞然大物,直径达5米,整体重量超过300吨,单节筒体重达150多吨。其超大的体积和重量,再加上当地恶劣的低温环境,给安装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焊接,是第一道难关。在低温环境下,焊接操作人员身着厚重的防寒服,手部灵活性受限,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大打折扣。同时,低温使得焊接接头冷却速度过快,极易产生裂纹,焊接工艺控制难度大幅增加。面对困境,该项目团队迅速行动,一方面,提高焊接空间温度;另一方面,选派技术精湛的焊接人员上阵。他们对焊件进行预热处理,严格把控每一个焊接环节,最终,成功攻克了焊接难题,确保了炉体焊接工作的顺利完成。

然而,挑战并未就此结束。狭小的操作空间和现有设备有限的吊装能力,成为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项目团队与业主、分包单位紧密合作、群策群力,多次组织专题会议,深入讨论研究,不断尝试新方法、新思路。经过反复模拟和严谨论证,终于确定了最优的吊装方案。

31
氧气底吹熔炼炉吊装。

2023年12月20日,寒风依旧凛冽,但项目现场士气高昂。在众人的期待与注视下,主设备一次性吊装成功,氧气底吹熔炼炉稳定就位。那一刻,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对项目团队努力的认可,更为项目的顺利完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在西矿稀贵金属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忙碌而有序,一块块电解铅在智能化产线上流动,机械臂来回转动,各种产品码放整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经过450个日夜的拼搏与坚守,中国恩菲项目团队以匠心铸就卓越,凭借精心设计、精细管理、文明施工,成功树立了行业新标杆,进一步提升了恩菲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展望未来,中国恩菲将秉持“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初心,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上谱写更多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