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消费新动能:双轮驱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5年03月06日 10:40 19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既带动了生产和投资,也连接着供给和需求,不仅事关就业民生和社会福利,而且对畅通经济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25.2%的贡献率,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明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首要任务。

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是国家战略与民生改善的交汇点。“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提振消费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近期高层针对“提振消费”密集召开会议。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这一举措体现了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洞察和科学决策。‘提振消费’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密集召开会议,政府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消费市场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消费者的新需求、新期待,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

消费业态创新融合畅通经济内循环

新型消费与传统消费模式之间存在冲击和融合,这是消费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应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鼓励新型消费的发展,也要关注传统消费的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促进两种消费模式的互补共生,推动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2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2月20日,国务院以“坚持促消费和惠民生相结合,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为主题,进行第十二次专题学习,强调“要把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多依靠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畅通经济循环、拉动经济增长。”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高层近期密集召开会议,将‘提振消费’作为重要议题,充分凸显了消费在当前经济形势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王鹏表示,这些会议围绕“提振消费”展开了深入讨论,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措施实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将出台更多有利于消费的政策措施,如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服务消费、提升消费能力等,以营造更加安全、放心、便捷的消费氛围。

同时,袁帅也表示:“这些会议还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即政府将加大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消费市场的持续恢复和升级。这不仅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还能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提振消费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的提振可以促进内需扩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内咨询机构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源看来,为了支持“提振消费”,政府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推出更多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放眼全国消费市场,当前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消费升级趋势日益凸显。绿色、智能产品需求增长迅猛,追求个性化服务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王鹏表示,网络购物、直播带货、在线服务等新型消费模式,以其便捷性、高效性和多样性对传统消费模式产生了冲击。然而,新型消费模式并非完全取代传统消费模式,而是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例如,实体店铺纷纷开展线上业务,线上线下融合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新型消费业态与传统消费业态相对应,是以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为特色的新型消费,包括线上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智能化消费、个性化消费等,代表了消费升级的方向,能够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新型消费业态与传统消费业态如何更好地融合?袁帅认为:“新型消费与传统消费模式之间存在冲击和融合,这是消费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应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鼓励新型消费的发展,也要关注传统消费的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促进两种消费模式的互补共生,推动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需继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如《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为新型消费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相关政策应聚焦于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创新等方面,以营造安全、便捷、舒适的消费体验。

其次,新型消费的发展应紧密贴合市场需求。随着消费者偏好的不断变化,新型消费应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品质。这要求企业不断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供更多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和服务。

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消费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如通过构建智慧商圈、发展电子商务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

同时,品质保障是新型消费持续发展的关键。无论是传统消费还是新型消费,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加强质量监管,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确保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优质、安全的消费体验。

此外,还应注重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的融合发展。传统消费模式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新型消费则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推动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企业应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消费者则应提升消费意识和品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型消费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品牌提质升级缔造国际新格局

近年来,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地位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品牌意识的增强。

2月19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加强汽车、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纺织服装、食品等领域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开展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

“近年来,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地位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品牌意识的增强。”东华大学客座教授潘俊表示。

王鹏认为,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地位逐渐提升,具体表现在:一是品牌知名度提高。中国品牌的知名度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消费者开始认可和接受中国品牌。二是市场份额扩大。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扩大,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市场和特定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是品牌影响力增强。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高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地位。

然而,与全球顶尖品牌相比,中国品牌在品牌影响力、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仍存在差距。王鹏认为,为了补齐与全球顶尖品牌的差距并实现超越,中国品牌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品牌建设。注重品牌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快国际化步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高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此之外,袁帅认为,还要注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提高品牌忠诚度。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更多支持和关注,共同推动中国品牌的崛起。

品牌影响的提升,离不开“质”造。“中国品牌在‘质’造升级路上存在品质与消费者需求的匹配问题。”王鹏认为,随着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中国品牌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导致产品品质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张新原建议,中国品牌在“质”造升级路上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以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和品质控制。因此,行业和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要注重品牌建设和推广。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认可。因此,行业和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工作,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中国品牌还需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行业和企业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