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乌金”变“绿金”——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绿色产业链发展纪实
2025年02月13日 10:52 234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铝 作者: 李轩 张英杰
1月份的陕北高原,天空湛蓝澄澈明净,毛乌素沙漠边缘高塔比肩林立、厂房星罗棋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未来产业抢先布局,一个活力迸发的高端化、低碳化、现代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加速崛起。
生态变绿,发展向新。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一块煤炭如何“由黑转白”?传统产业如何再获新生?在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以下简称“榆林新材料集团”),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链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转型。
向新而行 智创“煤”好
采煤不见煤。走进榆林新材料集团煤业公司,管廊纵横交错,塔罐鳞次栉比,各条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榆林新材料集团运用前沿科技完成煤炭“由黑到白”的转换,最终成为铝锭、铝基新材料……
掘进一条6000米的巷道需要多长时间?采用双巷掘进的方式,大概需要13个月。这是榆林新材料集团煤业公司给出的效率。
在榆林新材料集团煤业公司调度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点击鼠标,采煤、掘进、运输等情况实时呈现。采煤机缓缓向前,液压支架跟机支护,滚滚“乌金”随之倾泻而下。
“以前井下综采生产过程中采煤机、液压支架、运输机等设备操作都靠人工,工作面作业人员多,作业风险和劳动强度都比较大。”榆林新材料煤业公司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军说:“现在矿井安装了智能化采煤系统,减少了工作面作业人员,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并能实时监测工作面环境和设备运行状态,工作效率和安全性都有了明显提升。”
现在摁下控制台上各设备的启动按钮,井下采煤机就能自动流畅地割煤、支架进行推溜移架、运输机进行运煤。这就是智慧矿井建设后的场景,让各类资源要素分配更加合理,劳动效率进一步提升。
“我们聚焦智能矿井、智慧矿区,推动煤炭企业向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等方面转变,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最终实现绿色高效生产。”榆林新材料集团煤业公司党委书记吴立军说。
从会采到慧采,从井下到井上,从人工到智能,智慧矿井让传统煤矿焕发新颜。
节能降耗 向绿而行
走进榆林新材料集团发电分公司,印有“陕西有色”字样的两根大烟囱高耸入云,迸发着产业发展的强劲活力。
“我们投资2亿余元,历时270天,圆满完成了5×330兆瓦亚临界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榆林新材料集团发电分公司安全环保部高文林指着烟囱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的气体排放物就像陕北民歌里唱的,飘着一疙瘩云。”
作为榆林新材料集团布局绿色低碳典范工程,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具有参数高、环保优等特点,各项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为企业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
“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投产运行以来,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指标排放优于全国火电机组平均水平,年均实现氮氧化物减排约1400吨,二氧化硫减排约650吨。”高文林介绍说。
提升产业链运行含“绿”量,加快传统行业绿色转型,从“超低排放”向“近零排放”转变,是榆林新材料集团煤电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在这里,从矿井采出的煤炭经过传送带直接送到发电机组,生产出的电力将被送往下游进行铝的冶炼生产。
榆林新材料集团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聚力构建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的产业结构,以科技含金量提升发展含绿量。
在榆林新材料集团铝业分公司电解铝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火热,一排排电解槽整齐排列,576台电解槽正将氧化铝粉末电解成符合纯度要求的铝液,后续送往下游进行铸造加工。
“我们通过磷生铁浇铸全石墨化阴极、智能打壳气缸系统等新技术应用,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该项目全面推广应用后,预计全年可节约电量约1.2亿千瓦时,节约费用约4000余万元。”榆林新材料集团铝业分公司生产技术部万飞说:“公司坚持自动化减人、技术化降耗,职工劳动强度、电解槽运行平稳度等均得到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2024年,榆林新材料集团铝液交流电耗同比降低92千瓦时每吨。
聚链成势 提质而上
在榆林新材料集团合金分公司铸轧车间,施工人员正在安装年产10万吨铸轧生产线熔保炉、铸轧机等设备,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年产10万吨铸轧生产线是榆林新材料集团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的主体产线之一。该项目以电解铝液为原料,将采用最新的净化技术和熔铸技术,生产变形铝及铝合金带材等产品,是榆林新材料集团发挥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链禀赋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新”、布局高端制造的硬举措。
“目前,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基础施工已全面完成,主体设备正在陆续安装中。”该项目现场负责人曹锐说:“2024年12月15日,该项目扁锭生产线联动调试成功,即将全面进入转建改投阶段。”
好路子是闯出来的。推动铝产业由原材料向新材料提升,产品由粗加工向高端化布局,是榆林新材料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
“公司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与多所高校在新技术引进、节能降碳、铝基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榆林新材料集团科技管理部曹东峰说:“公司致力于让更多的前沿科技成果投入生产应用,打破制造壁垒,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作为铝基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者和主导者,2024年,榆林新材料集团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完成全年研发投入4.81亿元,取得专利授权18项。其间,铝电解炭渣脱碳脱钠制备氟化铝和磷酸锂关键技术被评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铝锡合金空心管状铸件、高品质球形铝颗粒等多种产品已初步具备定制化生产条件,铜川铝基新材料项目启动建设……
2024年,榆林新材料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65%;主要实物量指标方面,铝锭(铝液)产量61.60万吨,煤炭产量1090.80万吨,发电98.08亿千瓦时,获得生产经营“大丰收”。
“公司聚焦铝产业差异化的高端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质量提升和科技创新为抓手,提质量、盘存量、拓增量,为产业链平稳运行赋能提质,推动铝产业从资源集约化向产业集群化转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布局高端制造业,努力打造国内煤电铝产业第一名。”榆林新材料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国平说。
从“一煤独大”向“多能互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榆林新材料集团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走出了一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循环发展之路,将“乌金”炼成“绿金”。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