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实向虚问题明年有望缓和?大宗商品后市仍存不确定性?
2016年12月30日 9:25 1841次浏览 来源: SMM 分类: 华体会体育
资金脱实向虚的由来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傅成玉表示,所谓“脱实成虚”是指中国的金融业已经可以脱离开实体经济自我循环了,“离开实体经济照样玩”。
“脱实入虚”,指的是在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情况下,并没有将资金源源不断地引入实体经济,而是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金融市场。这种情况的出现造成了实体经济增长乏力,也使得经济增长并不靓丽的情况下,股市、楼市等却异常火热。
10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名为《中国货币政策关键词仍是稳健》的文章也提及,过去中国经济增速很高,资金投入各行各业都有不错的利润;而如今经济进入新旧动力转换期,投资的整体回报率出现阶段性下降,资本的稀缺性不再突出。在此背景下,资本容易“脱实向虚”,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这也不难解释,由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等挑战,而虚拟经济因“赚快钱”备受资本青睐,导致实体经济愈发融资难,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愈加脱节。由此导致资金脱实向虚,诱发资产过度炒作。
李迅雷认为,从实体层面看,只要中国经济增速仍在回落,实体企业的盈利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那么,投资实业的意愿就难有提升空间,脱实向虚的基本趋势就很难改变。
从地方政府层面看,由于税收增长快的城市,绝大多数靠金融和房地产,既然要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金融业势必成为首选,不但增加税收,且利于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
以北京和上海为例,房价高,金融业比重高,工业比重低,是经济脱实向虚的典型城市代表。
因为中国当前无论准备推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守住稳增长和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两条底线,如果资本利得税和房产税的推出不会导致股价和房价的悬崖式下跌,那就早应该推出了,但谁也不敢保证不出问题。但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像物理或化学问题,可以通过实验室来解决。资本利得税和房产税越是不敢出台,资产泡沫就越大,脱实向虚的趋势就越难逆转。
从金融层面看,在稳增长的既定条件约束下,估计今后几年M2的增速和信贷增速仍需维持在10%以上,也就是实体经济的规模扩张要远低于虚拟经济,因为实体经济的繁荣要靠需求来推动,目前是供给过剩。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改善供给,但由于货币的超发并没有给中低收入群体带来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故总需求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问题。M2的增长部分大多落到了高收入群体中,这也是脱实向虚趋势难以改变的主要逻辑:即货币泛滥不仅带来“虚”的需求大增、供给不足,而且还导致“实”的需求不足而供给过剩。
当前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现状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 肖明 :从目前数据来看,整个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在,经济脱实向虚问题仍突出。
以央行数据为例,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11.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946亿元,同比多增85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796亿元。也就是说超85%的贷款仍流向了房地产。
从今年年初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开始,全国各热点城市已经陆续有不下3轮调控,其结果是房价涨幅放慢,但是资金不进入实体经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从投资情况看,2016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854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3%。
但是流向民企的资金增速为3.1%,流向国企的增速为20.2%,另外,流向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为3.6%,流向房地产的投资同比名义增长6.5%,流向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为18.9%。
这表明,目前资金更快的是流向房地产,而不是制造业;是国企“铁公基”的基础设施,而不是民企的工业。
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但从各地的政策情况看,大多调控措施只是着眼于抑制购房需求,并未从供给上真正解决问题。
考虑到实体经济税负如何下降,并未纳入到2017年的政策准备,按此看,2017年经济脱实向虚问题难以得到全部解决。
从新开工项目投资情况看,前11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52548亿元,增长21%,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11月增速仅仅为13.63%,是今年以来的次低。
很多机构认为,明年可以加大投资,但是目前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的贡献率在下降。
资金脱实向虚对实体经济的危害
80年代美国经济的脱实向虚萌芽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了大量实体经济领域的停滞、基建破败。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认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质要求。近两年,我国资金“脱实向虚”有所加重,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增加,推高了资金成本,加剧了资产泡沫,累积了系统性风险,这既不利于实体经济也不利于金融健康发展。因此,严防资金“脱实向虚”十分重要,这也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顺利转型。
《人民日报》今年10月份的文章《莫让资金“脱实入房”》中提出,社会的资金池就那么大,如果“水”大量涌向房地产行业,就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出效应。没有足够的资金,实体经济难以创新发展,可能走向衰弱,进而导致就业减少与收入降低,而炒楼并不创造就业,彼此的影响无法抵消。更何况,住房的本质功能还是居住,房价虽说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但最终是靠不断聚集的人口作支撑。丧失了实体经济的吸聚效应,城市人口最终会外溢,楼市暴涨可能是一场虚假繁荣。像早年的鄂尔多斯,现在的东北多数城市,都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样的重创。
未来针对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解决方案
解决脱实向虚的根本之道,简而言之,就是彻底扭转持有资产比实业更赚钱的局面,换言之,要么事业更赚钱,要么资产价格不再快速上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认为,要解决“脱实向虚”的问题,从实体方面来讲,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从金融方面来讲,就是要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的效率。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解决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核心在于垄断性行业放开,大多管制性行业给民间投资以空间,通过向民资让利、为实体减负等多重组合手段,来解决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让实体经济重拾积极性。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认为解决资金脱实向虚,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增加金融供给,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丰富企业融资渠道。二是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短期内则可扩大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试点,鼓励投贷联动、债转股等产品和服务创新。三是突出重点服务领域。监管部门和银行内部的考核政策都要向节约资源的技术开发和生态环保倾斜,同时银行机构自身也要避免过度投机行为,根据自身实际采取特色经营战略。四是抓住科技进步机遇。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加速成长,金融业要适应科技创新行业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的特点,引导资金更多流向这些行业。
李迅雷认为,如果不来一场类似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去杠杆、挤泡沫风暴,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恐怕仍将延续下去。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左小蕾认为,左小蕾表示中国经济要解决脱实向虚的问题,不能仅靠货币政策的引导。因为货币政策当前似乎只是被当作了资金投放,而正常的货币操作是控制和调节市场流动性的问题,因此,货币政策需要改革。同时要引导所有的企业,不仅是民营企业,都要注重在实体财富创造的主营业务上。
脱实向虚问题一旦缓和,可能对2017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影响
大有期货张顺清认为,明年“脱实向虚”的问题可能会有明显的解决。从今年的P2P到明年的银行表外理财产品,逐步挤压空转的资金流。这也符合政府的金融去杠杆思路。
尽管今年资金脱实向虚令2016年大宗商品成为爆炒的对象,加剧了价格的虚高,但也要看到今年商品价格大涨并不完全由资金推升,背后基本面的变化也是推升因素。预计明年房地产基本对资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互联网金融受监控后,资金也会形成分流。社会中间地带缺乏市场环境后,资金总要寻找出路的。那么人民币贬值叠加通胀预期,会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环境改善,从而带动相关行业利润将会有所好转。
张顺清补充认为,“人民币贬值、市场利率走高,资金成本上涨,从而推动商品价格上涨,进而导致企业利润恢复”,这是一个理想状况下的良性循环,从而也会吸引资金投资,但因为明年国内外环境还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因此不宜过分乐观,仍需保持一份谨慎。
东吴期货张华伟认为,资金是逐利的,资金能不能流入实体经济,主要还是看企业的盈利状况是否能改善。目前来看,价格增长逐渐从原材料逐渐向中下游产品推移,制造业前景逐渐改善,投资已经开始恢复增长。如果终端消费需求改善,大宗商品价格将能维持增长。但是目前来看,居民工资增长水平有限,消费需求难有大的改善。政府,企业投资受快速增长的债务水平限制。中下游如果补库存结束,价格增长或难以持续传导下去,这样实体企业最近几个月盈利改善的状况或将难以持续。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