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路先锋
——记中冶贵州紫望高速项目的测量队员
2016年11月23日 9:33 5625次浏览 来源: 新华网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陈强 张勇
“项目桥隧比高达60%,地质条件复杂,线路基本没有沿公路走,大都从深山中穿过,给前期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贵州紫望高速公路项目公司董事长荀国利的一番话,充分说明了紫望高速项目的建设特点。
贵州省紫云至望谟高速公路工程位于黔西南,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丛林密布,人迹罕至,虫蛇肆虐。对于初来乍到的工程建设者不仅是工作上的挑战和考验,更是一种人生经历的丰富和洗礼。
测量队员作为施工单位的“开路先锋”,自是首当其冲。
靠着一种信念和精神,他们往返于崇山峻岭之间,穿梭于茫茫灌木草丛之中,在骄阳的炙烤下看护着基站,在泥泞之中立起三脚架,在树荫之下打盹小憩,在风雨之中蹒跚前行……
风餐露宿
在项目进场前期工作中,测量队不但要进行全线的原地面、导线点复测,还要放红线桩,此外还需要配合征拆工作进行丈量,
“5+2,白加黑”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测量工作只能在白天进行,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测量队员们只能尽可能延长白天工作时间。每天早上,他们出发之时都随身携带水和干粮。
五六月份的贵州山区,室外气温高达三四十度。三分部测量二队队长李胜说:“天气真是太热了!六月份的时候,即使我们什么也不干,站在哪儿不动,全身的汗也直往下淌。”
炎热的天气,连续的爬山等高强度活动,导致测量队员大汗淋漓,不得不大量饮水来解渴。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深山老林之中如何补充饮用水。
回想起那段时间,李胜感触的说:“最初的时候,我们都是尽量省着喝,实在渴的不行也喝过溪水。后来经过多方打探,得知深山里面有那种从山顶接下来的管子,里面流的是天然的泉水,可以直接饮用。”
由于山区没有路,汽车无法进入,摩托车骑行又非常危险,大多数时候只能依靠步行。项目部派人送饭也不方便,所以只能靠他们自行解决吃饭问题。
二分部测量队长徐奎介绍说:“平常主要是吃方便面、火腿肠、面包啥的,要是运气好,离村庄近,还能搞点开水泡个面,吃顿热乎的。”
“这个方便面实在不想吃了,我们就和当地老百姓买点玉米,然后烤个玉米或者火腿肠吃,口味还是蛮好的。” 三分部测量二队队长邹修德回味悠长。
吃过中午饭之后,测量队员一般就找个树荫处打个盹。为了防止从山上滚下去,他们都靠着树休息,其实他们也不敢睡的太死,因为五六月份的贵州山区虫蛇特别多。
吃的是烤玉米,喝的是山泉水,风餐野宿的生活丝毫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在原始大地上用自己的双脚趟出线路的雏形,用自己的GPS杆戳出一个个水准点,用自己的双手砸下一个个木桩。
跋山涉水
三分部项目经理严兆华感叹道:“这些测量小伙子太苦了!我们管段内玉米地多,他们穿过玉米地之后,脸上手上都是一道道的血痕。”
“在这山里面,不是树比人高,是草比人高,人走在灌木丛中,离远点根本看不见人。”一分部负责测量工作的张延明边说边比划。
山区的草不只是比人高,而且草的边缘有锯齿,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穿梭于其中的测量队员们,穿长袖的时候还只是划破衣服,天热的时候,胳膊上被划的都是血痕,一出汗伤口一阵阵的疼痛。但是他们没有时间去顾及,下一个界桩在等着他们。
山区的雨来的快,去的也快。有时候测量队员正在上山作业,暴雨说来就来,雨水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倾盆而泄。雨天在高处有被雷击的危险,为了保证仪器以及人身安全,他们匆忙将仪器收好,顺着山势就往下冲去。
张延明说:“山上本来就没有路,一下雨地滑的很,从山上冲下来,那真是连滚带爬,衣服都划烂了。”
冲到山下的他们,衣服早已湿透,雨伞雨衣也没用了。六分部测量队长潘冬冬笑言:“雨具都是给仪器用的,我们用不上。”
山路崎岖,断崖极多,下雨之后更加泥泞,稍有不慎,便有跌落的危险。现场测量不仅需要吃苦耐劳,更需要的是勇气。
三分部二队队长邹秀德说道:“有一次在爬山中,刚下过雨,路很滑,滑倒之后顺着往下滚了三四米,撞到了山石才停下来,再往前就是深沟,想想都让人后怕。”
说起每天走多少路,邹秀德笑称自己最多的时候走了24公里,不但在朋友圈勇夺第一,并且稳居榜首有一段时间。“和几个兄弟背着仪器,在山里转来转去,劳累一天 回到宿舍的时候,有时累得都想掉泪。”说完这些,他那黝黑的面庞又露出了笑容:“但想想很多人还花钱去锻炼,我们这边空气又好,环境优美,这心情立马就好了,哈哈……。”
每天早上七点,测量队员带着仪器“全副武装”奔赴山间,回到驻地往往已是晚上八九点钟。这样全天候的工作周而复始,他们就像不知疲惫的“永动机”一样往来穿梭。没有人喊累,没有人喊苦,身上泥泞的工作服是他们辛勤工作的标志,胳膊上的道道伤痕是他们自豪的军功章,一双双磨烂的鞋子是他们跋山涉水的明证。
精益求精
测量工作追求的是精准与完美,不允许一丝一毫的偏差,精确度将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成本,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从事的是施工中最精细的工作,每一个测量数据都是他们心血、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负责征拆工作的总承包部副经理袁国春说:“征拆工作需要和测量经常配合,在三电迁改现场调查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分部,在现场抽查中,其管段内的构造物、拆迁物的里程、位置做的很清楚,其中位置偏差最大的才5米,在这么长的线路、地势这么复杂,能做到这种程度是很难得的。”
提到这些取得的成绩,二分部测量队长徐奎憨厚的一笑:“工作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齐心协力,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才能干好。”
提到这7.27公里的管段,武警出身的测量队员徐奎深有感触:“我参加工作18年,这是最困难的项目。山高坡陡,在没有路的地方趟出一条路来,找到最佳GPS控制点。”
由于控制点离线路施工现场较远,最远的达两公里多,根本无法使用,为了满足施工需要,二分部的测量队员只能对现场进行控制点加密测量。俗话说“望山跑死马”,由于险恶的地理条件,抬眼能看见的目标,往往需要翻山越岭、七拐八弯才能到达。每天20公里以上的“越野赛”成为家常便饭,工作量比平原地区骤增三倍以上。
测量队队员终日穿梭于半山腰和悬崖峭壁间,为了防备虫蛇侵袭,他们都穿戴好防护用具,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云南白药、蛇药等药品。有几次为了寻找最佳的GPS控制点和导线点,他们险些摔下深涧。陡峭的山上荆棘丛生,实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就用铁锹和木棍在密林草丛中开辟出一条路来,继续前行。
凭借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经过30余天的连续奋战,《控制点复测成果报告》按时上报总承包部和项目公司,经过项目公司的评审核查,一致认为二分部资料最完善、最齐全,完全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钢铁意志
“以前四五年吃的苦,都没有这三个月的多,现场的路我都走过,胳膊上划的都是伤痕,我都没敢和家里说……。”张延明感叹道。
他们白天忍受烈日暴晒、马蜂蜇咬、虫蛇骚扰,晚上返回驻地,又要加班加点进行数据整理。甚至连睡觉都睡不踏实,一分部的测量队员曾在晚上休息的时候,被一种很小但很毒的马蜂蜇伤,脚都肿了,花了2000元才治好的。
六分部测量队的“哼哈二将”队长潘冬冬、队员周飞飞,两个“90后”在工作中配合密切,工作到位。因为表现优秀,在征迁工作中,地方镇政府点名要求两人参加。
在天气最炎热的六月的某天,在野外作业中,由于山区山势连绵起伏,信号差,为此测量基站需要立在山上,且没有树林草丛遮挡的地方,并需要一人守在基站旁边,随时观察信号的强弱,进行调整。
从当天上午十一点基站架好之后,周飞飞一直守在基站的旁边,头戴一顶草帽,四周的空气像已被点燃的火焰一样炙烤着他。体重才92斤的他坚持了足足五个小时,直到下午四点测量工作完成,才收拾仪器返回项目部。
回到驻地之后,他发现自己全身出现了大片红斑,经过医生检查,是由于长时间过度暴晒得了荨麻疹。医生要求他住院输液治疗,但是他拒绝了。理由简单而明了:测量队人员短缺,少一个人就没法工作。
输完液之后,周飞飞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为了不耽误工作,他要求医生加大药量,上午在工地测量,下午到医院输液,晚上整理数据。原本一个星期就可以康复,最后足足拖了半个月。
事后当有人问及:“为什么这么拼命工作?”腼腆的他答道:“因为人少就没法测了,所以我就多坚持坚持嘛,工作是第一位的。”当被问及那天在烈日下如何坚持5个小时的时候,他笑了笑说道:“也没啥,实在热的坐不住,就在基站附近走一走。”
一马当先、披荆斩棘,跋山涉水、风雨兼程。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紫望高速公路项目的38名测量队员完成了浩大的工作量:测量红线边界147公里,埋设边界桩8000多个,复测平面导线达238公里,复测水准线路306公里,形成复测报告6份,为现场施工及征拆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
在《生命幻想曲》里顾城这样写道:“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便融进了我的生命。”这些可敬可爱的测量队员啊,在日复一日的艰苦作业中,踏遍万水千山,用他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书写着“开路先锋”平凡而精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