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去产能”将帮助全球大宗商品再平衡

2015年12月25日 9:57 194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华体会体育   作者:

  供给侧“去产能”将会有利于缓解相关行业和产品的低迷现状,大宗商品价格接下来有望得到支撑,并在2016年末扭转价格颓势。
  “中国因素”一直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核心变量之一。此前国际市场聚焦中国需求,而当前在美元加息背景下,中国供给侧的变化正在全球大宗商品走向中扮演重要角色。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跌不休。标普高盛商品现货指数显示,自2015年初以来,能源价格下跌了30%;彭博大宗商品指数已基本处于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大宗商品市场的“病根子”在于供需失衡。国际上,原油从卖方市场沦为买方市场,各国陷入争夺市场的恶性竞争中:美国解禁原油出口、持续释放页岩油产能,OPEC国家为了保护市场占有率坚持不减产,美欧放松对伊朗的制裁,这些因素使得世界原油库存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国内看,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产能扩张,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产能都达到或超过上限,绝对过剩和周期性过剩同时显现,PPI连续近50个月负增长,生产领域已现通缩。
  在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之下,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可能率先给全球大宗商品“漫漫寒冬”带来一丝暖意。供给侧改革着力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相关行业产能出清提供了基础条件。从锌企到镍企、铜企乃至铝企,中国的资源型企业纷纷开始抱团取暖,涌现了一股压缩现有产能、联合减产热潮。“中国因素”将引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步入“去产能”新周期。
  其实,从全球市场来看,供给顽固过剩的状况也难以长久,全球范围内的供给侧“去产能”趋势已经在逐步显现。2014年7月以来由原油引发的大宗商品集体暴跌已使诸多商品跌至成本线附近,由此引发的供给收缩将在未来逐步显现。
  供给侧“去产能”将会有利于缓解相关行业和产品的低迷现状,再结合中国需求的渐次企稳和美国需求的复苏,从前两次美元牛市下的大宗商品运行规律来看,大宗商品价格接下来有望得到支撑,并在2016年末扭转价格颓势。
  但是,中国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阶梯式的产能出清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可能是“挤牙膏式”的;国际力量的博弈、地缘政治的持久纷争在方向上也难以改变。因此,在各国经济结构调整、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相互妥协后,大宗商品供需再平衡仍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