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任性的再思考

2015年03月18日 8:48 365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钛资讯   作者:

  上周“都是‘钛’任性惹的祸”在中国有色网、中国有色报及本报微信媒介融合刊用后,没想到业界人士回馈的信息也是那么任性,接到的电话、网上的点击、微信的分享、网络的转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看来,“钛”任性惹出的产能过剩之祸的确在钛业发展过程中引起了共鸣。
  任性。指听凭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或者恣意放纵,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达到自己某种不正当的目标或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必欲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释义任性,贬义占据主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着性子做事,往往失去做人做事的规则。“那娃儿太任性了”,会让父母伤透了头。现在任性已成为两个调侃的字眼。
  都是 “钛”任性惹的祸媒介传播后,有反馈说任性是产能过剩的推手,任性是官僚臆断的误判,任性是经济建设的病因,任性是企业发展的盲目。电话回音,微信评论启发了我对“钛”任性的再次思考。
  任性是产能过剩的推手。当2004年末,国内、外海绵钛产品出现强劲的买方市场,供不应求现状,国内新建海绵钛厂便蜂起云涌,短短几年时间,海绵钛企业就由北方抚钛、南方遵钛两家暴增至30家左右,产能由三千吨猛增至十五万吨。面对海绵钛产品有价无市,暴利凸现,日本、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主要的几个海绵钛生产国家却没有新建一座钛厂,而是立足在老厂复产、增产、扩建,做到了市场的“进可攻,退可守。”国外面对火热市场没有任性发展,国内却在“恣意放纵”中任性中超常发展,导致产能极度膨胀而严重过剩并成为廉价钛资源输出国(2006年11月2日笔者曾在本报发表《警惕:中国可能成为钛资源廉价输出国》)。
  任性是官僚臆断的误判。探索这个问题有较为复杂的成因,其中不仅仅只是官僚主义的臆断,还有一些专家机构、评审部门的臆断。每上一个项目几乎都有环保等相关部门联合测评、项目专家论证等工作要做。全国上了那么多海绵钛项目,都请来了专家论证,都按程序有环保等部门共同测评,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新建钛厂几乎都能通过论证与测评。有的专家不知南来北往论证了多少个钛项目,测评了多少个钛环保,结论都是一至的通过。这些官员、专家共性的臆断在诸多复杂因素的任性中是否只考虑到单个项目的合理性,而忽略了一个行业放眼全国整体发展的科学性。当然,如今的产能过剩也给专家学者在今后的项目论证中上了一堂课,这就是好项目不论多少全部论证通过未必会有好的结果。
  任性是经济建设的病因。这个任性主要是指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与政绩推动使然。南方某县在将大农业县转化为大工业县的招商引资过程中,重GDP轻生态,喊出“宁可违点规,不让项目飞”、“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种田难致富,快建工业园”中任性经济发展,谁知引进海绵钛、煤化工、电厂等几家企业如今都举步维艰,企业发展并没有达到顺畅的效果,南北两片万亩良田却已化成了钢筋水泥。其中引进的那家私企海绵钛厂更是“胎死腹中”。这家私企钛厂因诸多原因立了几个水泥桩桩便无法再建,此时,另家国企钛厂正在城镇化建设推进中拟制企业搬迁计划,准备选址离开本地建钛厂,而当地一位市领导却在电话里告诉国企领导如果搬迁离开本地就是伤害当地几百万人民的感情,并要求去接盘那家私企钛厂遗留下来的“烂尾工程”。地方政府还承诺要承担周边农民的搬迁费用。无可奈何,可当那家国企收拾私企“烂尾工程”建好海绵钛生产工艺线至今,地方政府承诺的周边农民搬迁计划却迟迟没有兑现,导致企业生产现场与周边居住农民离得很近,这种环境为企业正常生产埋下了隐患。事实验证,这家国企多次遭到周边农民阻工,经济损失较大,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至今也难以卸掉。
  任性是企业发展的盲目。在海绵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企的利益驱使下,老牌企业、新建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重产量轻质量,重生产轻科技,重利益轻管理,重单一轻多元,重短平快轻稳扎实”的任性。当海绵钛废品都要卖到10多万元一吨。废品价格远远高于正品成本的一倍左右时,显然刺激了很多企业重视量的生产,轻视质的提高,轻视科技研发,轻视基础管理的任性。有的企业干脆将海绵钛附加产品生产线全部改成海绵钛还蒸生产线,致使仅有的多元产品趋向于更加单一,丢失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产品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一些新建海绵钛厂则走短平快,放弃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表面步子迈得很快,实则远离了稳扎实的基础,导致在产能过剩中丧失了长远性竞争能力。20多家海绵钛企业缩减至今仅剩八、九家还在生产就是不尊重科学、不尊重市场、不尊重发展的盲目任性造成的结果。
  推手,误判,病因,盲目,举一反三,“钛”任性导致的是钛行业的产能过剩,钛企业的艰难行进,留下的思考却是苦涩的回味。 面对“恣意放纵”任性带来的恶果,钛企业不可能象诗人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轻而易举“抽刀断水”。因为,钛产业的产能过剩吞噬了投入的巨额资金,换回来的却是入不敷出的苦果,“抽刀断水”已经相当艰难了。抛砖引玉,“钛”任性引发的产能过剩之祸,值得国家、地方、企业及各行各业去思考。我们应该相信,只有站高望远,统筹全国,合理布局的科学发展才是减少或避免产能过剩的生产力。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