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储备不等于能源安全

2008年10月10日 14:7 180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据国土资源网消息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石油储备三级管理体系正式启动。按照规划,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将储备6800万吨原油,储备将主要来自进口。随后,中国第一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通过国家验收,石油储备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公众往往将石油储备等同于能源安全,其实石油储备只是狭义的能源安全。为了让公众进一步理解能源安全,有必要澄清国家能源安全的基本含义。
  能源安全问题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为人们认识,因石油价格而成为世界性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石油短缺和油价暴涨,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国际能源机构(IEA)1974年成立,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以稳定原油供应和价格为中心的“国家能源安全”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和价格快速增长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担忧与日俱增,国家能源安全已不能简单地仅考虑能源供应,它还包括了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的关注。新的国家能源安全的关注点正日益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了能源安全的概念。
  因此,中国能源安全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的能源安全可以定义为,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供给稳定性,以及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不构成威胁的能源使用安全性。该定义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节能减排的需要。
  相对应的中国能源安全框架应当从总体上反映能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能源安全,以及管理决策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能源资源储量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将持续大幅增加。国际上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影响能源稳定供应的因素复杂多变,给中国能源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中国不提高能源开采利用效率,持续降低的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存量必将影响自身的发展与后代人的福利。
  中国能源安全内涵的转变,要求在能源开发利用上针对不可再生资源问题向多元能源结构转变;在能源品种上逐渐改变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增加天然气、水电、核电以及其他新能源,形成多元化的消费结构。根据科技进步及环保要求,提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中国能源安全不仅要考虑“数量”,还必须注重“质量”,即针对能源稀缺和环境污染来提高能源开采和使用效率。日益突出的能源资源稀缺和环境问题说明,国家能源安全不能仅是维持能源供需的数量平衡。因为经济增长需要能源,一旦总需求量达到一定水平,需求快速增长导致能源稀缺预期加大,推动能源价格上涨,单纯维持能源供需平衡不能保证合理的能源价格和防治环境污染。所以,能源安全要求提高能源开采利用效率和尽可能保护环境,包含了节能减排的含义。
  具体的政策特征,首先是能源行业逐步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这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逐步走能源市场定价的道路和打破能源企业的垄断格局。这种转变要求政府确立“市场为主,行政为辅”的能源市场机制,能源企业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包括提高能源市场定价、能源行业竞争力和建立融资渠道等。
  其次,能源安全的考虑由国内向国际转变。长期而言,中国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少,经济发展迅速,未来的能源供给短缺似乎很难避免。
  仅靠国内能源生产不能保障能源安全,能源“走出去”和能源国际化经营是必须的选择,经济全球化必然有能源全球化。提高国内能源效率是能源安全供给的基本保证。长远的能源安全需立足国内,现在就必须开始购买国外能源或者通过技术服务等换取份额能源。
  新的能源安全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概念使能源安全成为更为复杂而又涉及领域广的系统问题。新概念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与此相关的研究迅速扩展。一个比较全面的能源安全评价模式是科学能源安全观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安全评价框架,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Pressure-State-Response),为比较全面评价能源安全提供了方法。该模型是从指标产生机制方面着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来描述可持续发展的调控过程和机制问题,主要目的是解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以及将如何应对这三个问题。

能源安全评价框架中的“压力”
  指造成不可持续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对可持续发展产生“负效应”的活动,如能源资源耗尽和环境污染;“状态”则反映可持续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状态;“响应”过程指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有效对策。PSR简要和概念化地揭示了能源安全评价全过程。利用PSR概念框架的构建方法和思路,结合中国能源安全的自身特点,有助于解释影响中国能源安全的各类因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结果,从而确定保障能源安全的政策和战略。
  目前,中国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对能源安全研究和管理决策提出了挑战。首先,要对能源环境状况和能源资源开发潜力、能源供求态势、能源政策、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和评价。然后,依照客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能源最优配置和兼顾代际公平、国际公平的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最终,还要对能源安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对能源政策执行效果实施跟踪,以便适时调整能源管理政策,确保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毋宁秋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