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阻燃剂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4年05月14日 9:16 421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有利因素
  一、消防安全要求日趋严格
  欧美发达国家关于阻燃防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其后陆续颁布了多条防火安全法规,以及非常严格详细的各类材料防火性测试标准,涉及家具、床垫、服装、车辆内饰、玩具及建材等,覆盖面广泛,此后阻燃剂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在近几年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防火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各类材料的阻燃防火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防火安全意识也会逐步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消防安全方面的要求会驱使材料制造商及政府为人们提供符合防火标准的产品。
  二、产业政策支持
  阻燃剂作为一种塑料改性添加剂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
  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产业中包括:“合成树脂加工用新型助剂、新型吸附剂、高性能添加剂和复配技术开发、大型合成树脂及合成树脂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产业中包括:“削减和控制二恶英排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的替代品开发与应用。”北京理工大学与发行人共同承担的《十溴联二苯醚阻燃剂替代品开发》课题即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子课题,所属专题为“典型优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和替代技术研发”。公司的研发与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方向。同时,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之附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明确提到“新型橡塑助剂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有机磷系阻燃剂属于新型橡塑助剂。
  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产业20113063号),附件中明确将“环保型水处理剂和橡塑助剂”、“无卤阻燃剂”归类在专题五的高端化工产品中。
  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21335号),附件中明确将“阻燃型保温材料”列入“建筑节能”类项目选取范围,公司所生产的聚氨酯硬泡阻燃剂主要用于生产阻燃性保温材料。
  从以上产业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对阻燃剂产业的政策指导已经从开发高性能产品转移至开发兼具高性能及环保性产品上来。这些政策的提出,为我国阻燃剂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撑,能够引导我国阻燃剂产业更好的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三、国内市场对阻燃剂的需求潜力较大
  由于目前全球仅有美国、欧盟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行了强制使用阻燃剂的法律法规,因此全球阻燃剂的消费量分布不均衡,目前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对消防安全的日益重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以国内市场对于阻燃剂需求的潜力将逐渐被挖掘。据预测,中国阻燃剂需求量将以15%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14。事实上,2005年至2012年,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其他地区(除日本以外)阻燃剂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由18%上升至29%15,考虑到中国市场对塑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的较大需求,以及目前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阻燃比例,未来国内市场对阻燃剂的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四、中国磷矿资源的优势更利于有机磷系阻燃剂行业的发展
  对于有机磷系阻燃剂生产企业来说,磷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之一,所以磷矿资源对有机磷系阻燃剂生产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我国磷矿资源丰富,在储量方面和摩洛哥、美国共同排名世界前三。近几年,中国为了遏制早期磷矿石大量、无序及低价出口的情况,逐步提高磷矿石出口配额限制及关税比例16,2008更是对天然磷酸钙、天然磷酸铝钙及磷酸盐白垩(磷灰石除外)、磷灰石和黄磷(白磷)等多种磷矿产品的征收了100%的特别出口关税。这样一来,国内磷资源相关的生产企业能够获得较国外竞争对手更好的原材料保障。
  而对于溴系阻燃剂来说,溴素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全世界有70%-80%的溴素用于阻燃剂制造。近几年溴素的价格较高、波动较大。由于溴素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溴素资源并不丰富,因此在原料供应方面磷系阻燃剂比溴系阻燃剂更具优势。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