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雾霭需打好区域联动持久战

——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

2014年03月26日 11:12 370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记者:确实,我国现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截至目前,全国有29个省、区、市明确将防治大气污染列入今年政府工作计划,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请问柴院长,联防联控具体是怎么样的情况?
  柴发合:首先我说一下为什么要实行联防联控。现在,各个地方污染物排放量都比较大。我们平常说全球是一个大气,而我们中国也是一个大气。在这个地方排放的污染物,有可能通过风吹输送到别的地方,对别的地方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由于气象条件的不断变化,比如在京津冀地区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在夏季或者是刮偏南风的时候,山东的、河北的空气就可能飘到北京来,但如果刮偏北风,北京的空气有可能会输送到河北、山东,也可能输送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所以,要实行联防联控,使大家认识到区域之间是有相互影响的,大家只有在同一个平台上来控制污染才是有效的,这是第一。第二,污染控制有的地方做得早,有的地方做得晚。比如北京,1998年就开始实施了16个阶段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特别是以奥运会为契机,污染防治做到一定的水平。通过联防联控,北京可以和周边协作起来,也可以和整个区域联合起来,共同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现在国家已经建立了两个联防联控的区域协调机制。一是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以及内蒙古、山西、山东,构成了一个联防联控的协作机制。二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上海、江苏、浙江联合起来构成的一个机制。珠江三角洲因为所涉及的9个市都是本省的,所以在本省范围内建立了一个联防联控机制。这些联防联控制度的建立,对整个区域的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地区的污染防治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记者:今年在两会上,大气污染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您觉得治理大气污染的难点到底在哪里?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走出“要想看见蓝天就得靠刮风”这种局面呢?
  柴发合:我觉得解决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可能要靠两个战略:一是持久战,二是攻坚战。从持久战来说,我觉得这是根本,既要有五年的计划,也要有每年的计划,要长期做下去。同时,这不仅是环境的问题,还牵扯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里面提到2017年要达到的目标: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这个目标是非常艰巨的。但是,具体措施已经有了,只要我们按照这些措施严格执行下去,环境质量就会持续改善,雾霾也会逐渐减少。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