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2014年03月20日 9:16 1541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分类: 相关新闻
在“两会”结束后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透露了他是推广高铁、核电技术走出国门的“超级推销员”:“我去年访问中东欧的时候,曾经跟他们的领导人说,如果你要建高铁、核电,在同等质量下,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我有这个底气。”
总理之所以有这个底气,其背后是中国经济与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拥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中国开始摆脱“衬衫换飞机”的模式,进入到了“高铁换牛肉、换大米”的新时代。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有着后发优势。中国的技术进步主要通过引进外来先进技术,采用学习、模仿的方式推动技术创新,由此也产生了巨大的后发潜力,推动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据毕马威发布的《2013年全球制造业展望》显示,中国本地制造产业一直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并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该报告认为,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仍是一个甚具成本效益的制造基地,仍吸引着全球的制造企业。
但应该看到,中国制造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还很低。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是利用了低廉的要素成本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即“以市场换技术”、“以低要素成本吸引资本和技术管理要素的集聚”。
从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些国家在其发展道路上往往做出两大努力:一方面是利用工业化、消费成长和生产要素被广泛动员起来的有利契机,迅速扩大经济规模,分享低成本比较优势所带来经济高增长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试图加快技术的进步,用技术要素替代劳动、资本要素,谋求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但是,技术进步的努力由于受到“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效果并不理想,由此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产业难以升级,经济始终在一个较低的技术水平上不断地扩大规模,一旦遇到需求降低的情况,很容易形成产能过剩。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结构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此来推动中国经济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也让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发达国家提出,经济增长必须回归实体经济,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例如,美国宣称,未来20年,将通过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重构制造业的竞争格局。美国希望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通过“再工业化”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他认为,依托新材料、新能源、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世界,这些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将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进而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新的制造模式和组织形式下,生产过程使用的劳动力将大为减少。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将不再是同质化产品的低成本价格竞争,而是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向市场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越的创意产品。无疑,短期内,“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对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形成冲击;但是长远来看,只要中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就会带动制造业升级,特别是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这再次把技术创新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初现端倪,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研究,强化工业和实体经济的战略定位,推进以数字化制造为重点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注重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升级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