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建议

2014年03月19日 16:14 500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能源是社会活动的重要保障条件,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从两次石油危机开始,能源就一直是国际社会的热议话题。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不断减少的能源资源,世界和中国的能源安全都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引发的冲突乃至战争与日俱增。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今后国家未来的命运将取决于对能源的掌控。为了应对能源格局的变化,各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加快制定和调整能源的战略方针,基本上都是以大力推动能源领域和科技研发,掌握未来能源发展主动权为大体方向。
  一、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向
  正如国际能源署(IEA)署长范德胡芬(Maria van der Hoeven)女士在《世界能源展望2013》的发布会上所讲,非常规的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现在正在改变全球的能源格局和能源来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1/5,但能源结构还处于煤炭阶段。在中国一次能源(编者注: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结构中,煤炭的消费总量比重约为66.4%,石油为18.9%。随着全球能源消费重心的东移,尽管我国有较大的煤储量,这种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还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而且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缓慢,导致主要能源平均利用率长期偏低,造成了奢靡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本人认为,未来20年,中国必须使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下降20%达到50%左右。只有调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才能有效减少排放,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等严重的环境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使我国的能源产业释放更多的正能量。
  能源改革应当是一个整体改革,需要整体设计,还需政府加强引导,为新能源的发展进行研究和制定规划,为新能源的资本税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提出一套有效可行的能源结构调整方案并加以落实。具体来说,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高清洁甲醇燃料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在这一框架下,新型低碳能源——高清洁甲醇燃料的推广,将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甲醇可使用劣煤、焦炉尾气及天然气来进行生产,从而使得一次能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又有利于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甲醇汽油的推广有利于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可以减少石油需求,保障能源供给,对国家石油能源的储备和能源战略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甲醇汽(柴)油属于最新的低碳新能源,由于甲醇的加入使油中的氧含量大大提高,汽车有害尾气的排放量降低50%以上,其中CO排放降低90%以上,NC化合物和HC化合物等排放降低90%以上,满足国家“节能降排”的环保需求,有利于国家推行国标车用燃油3号以上标准的实施。
  与普通汽(柴)油相比,甲醇汽油的节能效果明显,加速性能优良,在发动机中热效率高,低速时动力性接近于传统汽(柴)油,高速时动力性优于传统汽油,在价格方面相比传统汽油要降低30%。无论从量化和时空观点看,甲醇汽(柴)油作为一种清洁替代能源,对缓解石油资源短缺、改善大气环境和促进节能减排,提升甲醇资源的附加值,对全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进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行绿色城市规划以减少建筑耗能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建筑耗能已占到我国社会总能耗的30%,与工业耗能、交通运输耗能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因此,降低建筑能耗,实施建筑节能,对于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认为一个绿色的城市规划中应包含如下设计理念:生态的城市布局、生态的交通体系、生态的能源利用体系、生态的建筑设计、生态的废物综合利用系统、生态的水资源利用系统。在能源利用系统中要包括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等。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