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市场乍暖还寒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14年03月06日 10:26 449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对于当前的多晶硅行业而言,用王朔的一本书名来概括很是适合:《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如今的多晶硅行业一边是稍显好转的价格走势令行业龙头企业实现扭亏甚至盈利,如进入宽广海域自在遨游;另一边却是美欧虎视眈眈,竭尽所能打压抵制,小规模企业仍举步维艰,备受煎熬,行业整体走势也似火光四溅,刀光剑影。
  在小说里,不论是所谓海水还是火焰,主人公都体验着强烈起伏躁动不安的情绪,如今的多晶硅行业亦如是:极致的体验和分裂的状态并存,无论是春风得意者还是绝境求生者,却都像行于重度雾霾之迷途,感觉危机四伏却又不辨方向,高度警戒之下呼吸都局促起来,行或停?行向哪里?停至何时?
  市场:乍暖还寒时分
  2013年,在整个光伏行业呈现向好态势之后,国内一些多晶硅企业纷纷复产,但国外倾销现象依旧存在,多晶硅价格仍在低位徘徊。硅业分会报告显示,2013年底,国内约13家多晶硅企业恢复生产,国内开工率超30%。报告预计,受多晶硅“双反”初裁利好因素作用,2014年国内多晶硅产量约为9.8万吨,比2013年有所增加,进口多晶硅约为7万吨,相对减少。2014年多晶硅总供应量在16.8万吨左右。而下游光伏产业随着国家相关配套政策落地,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预计电池片产量为28吉瓦,消费多晶硅量约16.8万吨左右,2014年全年供需将维持基本平衡。
  经历了2011年和2012年的酷寒,2013年的多晶硅行业似乎看见了一丝春意。一方面,与美韩、欧盟的多晶硅“双反”裁定,使国内企业逐步迈上拥有行业话语权的道路,价格也逐步攀升,甚至已出现了16万元/吨的高位;另一方面,2013年底的一轮光伏电站“抢装潮”,不仅使光伏组件企业迎来了绝佳的市场良机,也间接带动了对多晶硅产品的强劲需求。
  但是,乍暖还寒时,居安尚要思危,更何况“安”还远未到来。“双反”之战还在“进行时”,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多晶硅到光伏产品,从美国到欧盟,究竟谁是谁的砝码和最后一根稻草,谁是最后的赢家,只有静待时局发展方可给出答案;而且,隐蔽的抑或堂而皇之的海外代工背后,国产多晶硅市场仍然没有进入“安全状态”,行业防疏堵漏犹不及;电价的诱惑不在,“抢装潮”退,谁来支撑产品需求?是海外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未知市场,还是国内说不清究竟是10吉瓦还是14吉瓦的实际装机落地“价”的内需?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