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煤炭业白皮书:黄金十年终结
2013年12月20日 11:13 8027次浏览 来源: 证券日报 分类: 相关新闻
“煤电互保”遭诟病
“顶层设计”现实质性利好
在“三西”重点产煤区遭受重创后,向其“伤口上撒盐”的是,肇始于河南的“煤电互保”政策。河南、山东等多地的“煤电互保”,让“三西”煤真正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
由于煤炭价格“飞流直下”,让各地的煤炭企业叫苦不迭,而对很多区域来讲,煤炭企业都是解决当地就业和税收问题的大户。地方政府为了保当地煤企,纷纷出台“煤电互保”政策,甚至不惜背负“破坏市场规则”、“实施地方保护”等罪名。
所谓“煤电互保”,简言之,就是当地政府下达行政指令,要求当地电厂优先使用当地煤企生产的电煤。这一政策的目的很简单,即在电煤价格持续疲弱的情况下,当地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力保当地煤企不死。
5月份以来,河南率先出台“煤电互保”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当地火电企业使用本省煤,来支持本省煤炭企业去库存;之后,传出山东、陕西、安徽甚至湖南等省份的地方政府相继跟进,采取直接或间接措施限制外省煤进入本省。
由于亏损严重,这让山西资源型经济陷入困境,不光各个煤企,连山西省省长李小鹏都无法淡定,亲自出面与一家一家电企谈,增加山西煤炭采购,签订煤电长期合作协议。
7月初,李小鹏在北京与五大电力集团负责人座谈,希望电企继续支持山西发展,加强与山西在低热值煤发电、煤电一体化、煤层气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7月底,山西省政府出台的20条“煤炭新政”,将“煤电互保”政策推向高潮。内容包括“暂停提取煤炭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对省内实施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和签订煤电长期合作协议等的发电企业,给予发电指标倾斜,鼓励其节省运力,节约成本,清洁高效,就近用煤”等措施。
很显然,地方政府推出“煤电互保”这种带有浓重“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是非常短视的行为,整个市场将被分割成一个个“堡垒”。“煤电互保”政策对于产煤小省的煤炭企业而言,的确起到了“救死扶伤”的效果。但是,这个效果的产生是以破坏整个市场游戏规则为代价的,该淘汰的落后产能淘汰不掉,无异于“饮鸩止渴”。
按照煤炭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这种政策本身注定是不可能持续的,因为它违背了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趋势。
同时,各地的煤电互保政策也遭到了火电企业强烈反对,甚至出现了“电厂运煤车被堵在门口三天”的闹剧。10月份,山西大同某央企下属电厂的数百辆运煤车在当地被截3天,原因是该电厂拒绝采购大同本地煤,而是采购从内蒙古、山西朔州等地拉过来价格更便宜的“外地煤”。
“有病乱投医”的煤企在呼吁地方政府煤电互保的同时,也在不断呼吁限制进口煤。5月底,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 “远距离运输和进口动力商品煤”上,提出热值不得低于19兆焦耳/千克(约为4544大卡),硫含量不得高于1%,灰分不得高于25%。希望以此来限制低卡、高硫、高灰分煤特别是限制褐煤进口,以此来缓解国内煤炭企业的竞争压力。
但这一政策马上引爆了五大电力企业的联名反对,五大电力集团——中电投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联名上书发改委,反对拟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最终这一“征求意见稿”胎死腹中,不了了之。
事实上,即使真的实施了这一《暂行办法》,只要进口煤和国产煤价格倒挂的趋势不改变,进口煤贸易企业就肯定会想方设法规避“暂行办法”。那样的话,这一纸禁令仍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