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中银铜器:从宗教用品到民间日常用品
2013年12月17日 8:55 1763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从观赏到实用
品种繁多的银铜器
湟中银铜器可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制品。皆具有藏文化的艺术特色。银器制品工艺精细,图案丰富、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独特,湟中银器工艺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一类为服饰、生活用具。例如藏袍上的银碗,以及银镯儿、银簪子,银耳环,银戒指等。还有生活用具,例如银木碗、银酒具、银筷子、银挖耳、银牙签等。单说那银酒具吧,那是十分别致的。银酒壶中间有一小烟筒,内有炉孔,可以放火块,用以暖酒,再看酒盅和酒碟,酒盅实际上是一只小银木碗,酒碟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上面的花纹十分考究,做工也十分精细。
另一类为宗教用品、小转经轮、净水壶、供水壶等法器;唢呐、镶翅法螺等乐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例如宗喀巴纪念塔就是用纯银包裹而成的大银塔。这座大银塔高11米,塔底周长20米,面积25平方米。1986年对大银塔进行翻新时,共耗白银18300余两,黄金22.6两。总造价折合人民币32万元。这座银塔浑身裹白,天衣无缝,堪称一绝。
另在塔尔寺,除了银器,还包括铜器。湟中银匠的概念,也包含了湟中铜匠。铜器有红铜、白铜、青铜之分。你看那铜壶、铜盆、铜碗、铜钉、铜勺,也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数百年间形成了
银铜器手工艺市场
美术教授王小明先生在论《鲁沙尔银铜器手工艺浅谈》一文中谈到,鲁沙尔,是古代有名的“丝绸辅道”,“唐蕃古道”均通其境,也是汉藏咽喉要道,湟中历史悠久,距今四千年前李家山卡约文化遗址,证明远古西部古老民族之一的羌人就在此地。1560年始建塔尔寺,在三、四百年间多次重建发展成了藏汉民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著名寺院,有50多座殿宇、经堂、佛塔、府邸,其中的艺术作品多为鲁沙尔镇周边手艺人所为。
鲁沙尔传统手工业主要有木工、铁工、石工、砖瓦、制革、裁织、铜器、银器、铸造、酿造、缝纫、山货、编织、油漆等。
由于去塔尔寺膜拜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增多,民族宗教用品市场大增,外地手工业工匠也陆续来此定居,逐渐发展成大行业,上世纪50年代初,老街上有银匠8家、铜匠35家、铁匠11家。
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就完成铁铜皮制品103吨,银器制品5330两,总产值41.7万元,目前已经发展成若干个小型作坊。随着以小个体居多的鲁沙尔银铜手工艺不断的发展,可以看到从宗教用品到民间日常生活用具,已经形成了银铜器手工艺文化产业。
作为青藏高原视觉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一类,湟中银铜器手工艺艺术在佛教艺术和民族生活艺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以宗教为中心的器物造型,受佛教文化的洗礼,渗透着藏传佛教思想,加之艺人的精心打造,使得民族手工艺保持了艺术的纯粹性和民族情感,文化审美也因之得以升华。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