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化工产业迈向10亿吨规模

2013年12月11日 9:16 323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到2020年,完成现代煤化工大规模工程化示范、技术升级示范和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实现煤焦化产业绿色发展,低阶煤分质高效利用产业化,现代煤化工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近日,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副会长张绍强在第十一届煤炭深加工大会作主题演讲时表示,未来力争最终实现10亿吨煤炭的油气和化工原材料转化的产业规模。
  张绍强认为,随着各大煤炭企业(集团)产能的增加,煤炭销售压力倍增,单一燃料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提升抗风险能力要提上日程。近10年,随着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发展,5大主要产品路线的示范项目陆续建成进入试运行考核、检验阶段,这些技术和装备逐步成熟,但是,由于现代煤化工是资金、技术、人才、装备高度密集的新兴产业,目前技术风险还很大。
  目前,各主要煤炭企业(如神华、中煤、庆华、冀中能源等)或多或少都在发展煤化工产业,产品产值已经达到一定比例。
  增强煤企抗风险能力
  在谈到煤炭企业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战略意义时张绍强表示,去年我国原煤产量36.5亿吨,预计包括在建矿井在内,目前总的能力达到45亿吨左右。但煤炭市场受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多,波动较大,波动周期越来越短,对矿井的稳定生产造成冲击较大,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长期稳定生产。
  “煤炭是高碳含硫能源矿产,迫于环境污染的压力,不断面临限制燃煤的窘境。只有采用现代煤化工技术,在煤炭产区就地将煤炭进行清洁转化,才能更有利于进入市场。”张绍强认为,通过化工手段将煤炭转化为更多的清洁燃料和化工原材料,发展多元煤基产品,拓展煤炭的利用领域和空间,可以提高煤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张绍强同时认为,根据煤种和煤质特点,采用不同的煤化工技术路线,生产各种煤基化工产品,同时通过煤炭分质和梯级利用,高质高效利用,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建设大型联合企业集群,发挥资源和价格优势,可以提高整体煤化工产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力。
  目前,各种现代煤化工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并在不断完善和商业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煤炭可以生产出绝大多数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清洁液态、气态燃料和化工产品。“但是,现代煤化工的主导技术尚处于升级示范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完善,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突破,相信这些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张绍强认为。
  优先改造提升煤焦化产业
  张绍强认为,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化工原材料产品,应优先选择成本效益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路线。煤化工并不是万能的,也没有必要生产所有化工产品,应选择煤炭原料消费量大、产品市场空间大的煤化工产品路线,而产业化项目必须以技术成熟、装备成熟为依托。现代煤化工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是瓶颈,必须因地制宜。
  “优先改造提升煤焦化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低阶煤分质分级省水型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积极推进煤炭工业的转型发展,打造现代煤炭工业升级版。”张绍强指出,现代煤化工的建设要规模化,规划要优先顶层设计,要与其它宏观规划、总体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紧密衔接,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切实避免‘逢煤必化、遍地开花’,低端重复、产品雷同、产能过剩。避免重复建设规模小、系统配套不完善的中小型低端煤化工项目。建立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机制,不断提高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