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交易试点在7省市陆续启动

2013年11月27日 10:6 311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只有配额明确,实际排放审核严格,碳排放交易才能有效推进。”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相关负责人26日向记者表示。当天上海的碳排放交易正式启动。
  国家在全国7个省市中推进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目前已开始进入陆续启动阶段。深圳市率先开展了交易,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碳排放地方管理办法后也启动了交易,北京市近期也将紧随其后。相关人士说,碳排放交易是一种制度创新,既利于以市场化途径实现减排,又利于建设新型要素市场。
  配额不应成为“松紧带”
 
 “上海此次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试点企业的配额管理比较明确,一般情况下年度配额基本没有随意调整的余地。”上海环交所总裁林健表示。
  根据上海的管理办法,全市建立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和管理制度,对企业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清缴、交易以及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等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全市191家来自钢铁等工业行业及宾馆等非工业行业的企业,率先纳入了碳排放配额管理范围。
  全程参与上海试点方案制订的碳交易专家宾晖说,上海在国内率先制定出台了碳排放核算指南及各试点行业核算方法,科学确定了全市碳排放统一的“度量衡”。在分配方法方面,采用了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历史排放法”和“基准线法”,并结合上海实际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完善。上海对工业(电力除外)以及商场、宾馆等建筑采取历史排放法,即基于企业历史排放水平,结合先期减排贡献确定其碳排放配额;对电力、港口、机场、航空等采用基准线法,即基于其排放效率和实际业务量确定企业年度碳排放配额。
  配额不应成为“松紧带”,应避免出现可随意调整的空间。相关人士说,欧洲的碳市场目前不太景气,主要原因是减排力度不够,配额发得太多。中国的碳市场试点,应吸取这个教训,配额发放应明确,目的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降低总体的减排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透明交易应“罚则明确”
  上海以市政府令的形式出台的碳排放管理办法,在全国是一个率先之举。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罚则明确。有市场人士称之为“动真格”。
  根据相关办法,上海要求达到一定排放规模的企业每年编制本企业碳排放报告,并由第三方机构对企业提交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企业每年按照实际排放量进行清缴,企业配额不足以履行清缴义务的,可以通过交易购买;配额有结余的,可以在后续年度使用,也可以用于交易。
  透明公平的管理和交易,需要明确一系列法律责任。上海规定,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如果虚报、瞒报或者拒绝履行报告义务的,将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理抗拒、阻碍第三方机构开展核查工作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未按规定履行配额清缴义务的,由相关部门责令履行配额清缴义务,并可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除此之外,违法行为还可记入相关单位的信用信息记录,并向社会公布,并可取消相关单位享受专项资金支持等资格,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表或者节能评估报告书可不予受理。
  碳排放的审核应严格,不容存在明显漏洞。比如,有一个“碳排放监测计划重大变更及时报告”制度,据业内人士的解读,就是为了把年度的“边界”厘清,防止碳审核的混乱,避免出现不透明、不公正的现象。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