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驱动下的北京历史

2013年11月08日 9:49 603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民窑抗争昭示资本觉醒
  明朝的北京是在元大都基础上重新修建的,跟元代一样,京城所用煤炭主要仍产自宛平西山一带。自从将西山作为皇家陵寝禁地之后,明帝国就严禁在此凿山伐石,掘地开窑更是大逆不道。从正德年间起,西山的很多煤窑被封,理由是“与皇陵京师相近,恐伤风水”。除此之外,禁矿也出于维稳需要。这些煤矿收容了大量无地无业的流民,又处在皇城根下,难免令统治者不安。万历时的内阁辅臣指称:“煤力至微,煤户至苦,而其人又至多,皆无赖之徒,穷困之辈,……一旦揭竿而起,岂不可念!”
  经济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并不完全合乎政治的逻辑,也不是权力可以阻止的。在所有禁令都失效之后,明朝政府只能作出让步。西山煤窑在后来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于权力也纷纷投身其中,以分一杯羹。对捉襟见肘的帝国政府来说,煤炭成为新的税源,因此在西山设立了大批的“煤税监”。虽然当时也有官窑和军窑,但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不如民窑发达。万历年间的官方报告称:“查勘官窑仅一二座,其余尽属民窑。”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门头沟煤矿一直是北京最主要的煤炭供应地。“由头门村登山,数里至潘阑庙,三里上天桥,从石门进,二里至孟家胡同,民皆市石炭为生。”这里民营煤矿多如牛毛,煤炭使门头沟成为北京最具近代经济气象的工业地区。民间资本和大量矿工在精密组织下,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供销系统,这无疑已经出现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的意识使权利开始觉醒,并因此出现了一些维权运动。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朝廷派遣太监王朝督管西山煤矿,王朝到任后大肆勒索煤税,民窑业主负担极重。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拖欠税款的窑主遭到京营武装逼税,窑主推举的代表出面交涉,也被王朝假传圣旨逮捕,因此激起了门头沟所有窑主和窑工的愤怒。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发生了群体性事件。窑主联合采煤工和运煤的脚夫等从业者,集体拥进京城,“填街塞路,持揭呼冤”。明朝政府对这场示威请愿大为震动。神宗下旨,由太监陈永寿代替王朝,督管西山煤税。虽然“永寿代王朝是以暴易暴”,但这次游行示威也算获得了成功,民窑的自主权与合法性得到加强,免除契税之后,民窑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明清之际战乱不断,从17世纪晚期,中国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康雍乾盛世”。跟全国的情况类似,北京人口翻了一番,达到200多万。人口的增加使北京周边的森林彻底消失,连十三陵的数十万株苍松翠柏也被“剪伐尽矣”,热河等地的“口外山场樵采由近及远,柴薪日耗,斯价值日昂”,最后已无薪柴可采。
  在薪炭资源短缺,且价格高昂的背景下,煤炭以其储量丰富和价格低廉迅速占领市场;再加上煤炭距离近,运输方便,燃烧值高,于是人人“思石炭之利”,煤炭成为首选燃料,“惟煤是赖”。进入人口爆炸的清后期,煤炭已经基本取代木材和木炭,成为主要燃料来源。乾隆四年的一份奏章称,“京城内外人烟繁庶甲于天下,惟赖西山之煤,取用不穷”;乾隆四十六年上谕称“京师开采煤窑为日用所必需”,嘉庆六年上谕也说“石煤在所必需”。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