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运作体系差别成为绊脚石
——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Geoff Raby把脉中国资源企业海外投资
2013年09月16日 14:8 2911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相关新闻
记者:中国要维持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对获取境外矿业资产的需求有多大?
Raby:一国的资源需求可以依赖国际市场。我认为对于中国的资源安全和长期增长需求来说,没必要非得获取海外资源资产。而一直以来中国投资者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中国担心会过度依赖海外供应,因此,希望可以切实获取到外国资产。
我要举一个并未获取资产的例子,如中国成都的一家锂电池生产商天齐公司对澳大利亚泰利森锂业有限公司(Talison Lithium)的收购,就是一项垂直整合。
记者:中国资源投资者的背景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出现了新一波的私人基金和私人投资者?
Raby:是的,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四五年来,中国对境外资源的私人投资大大增加了,既有个人投资者也有基金投资者(主要来自香港)。刚才我提到的天齐公司就是私企,它花费了大约8.7亿美元很快就完成了对泰利森的收购,其间,很好地发挥了澳大利亚专业顾问的作用。这也是中国私企海外投资成功的案例。相比之下,有些企业的收购却拖了好几年,最后无果而终。
记者:一年多来,中国投资者和外国企业的并购交易出现下滑,交易不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各自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Raby:我认为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到双方基本达成最终的交易价格时,才能得知是否得到中国有关部门批准。而对于外商来说,只有确认购买者已经同意了所有的价格并且有支付能力,才会达成最后的交易价格。在外企文化中,董事会必须不断地向股东通报交易进展,如果董事会不能确定其购买者是否有最终的权力或能力决定交易的话,是很难向股东交代的。我觉得这就是双方运作体系的差别,这就使一些并购案例进展得非常艰难。因此,对于外企的董事会来说,要确认何时向股东提出并推荐并购交易就是一件很难判断的事情。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