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全新治污模式 驱雾霾唤回蓝天
2013年09月16日 10:9 3084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类: 相关新闻
被称为“国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体现了哪些新的治理思路?能否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空气质量恶化的局面?日前,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对这一计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动大手术”,开创全新治污模式
“千万不要把行动计划仅仅当成是污染防治对策,它实际上是以大气污染为导引,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参与行动计划编制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对“国十条”的这一定义,着实出乎记者的意料。
柴发合以几个“最”来形容这一计划—目标最具体、措施最综合、减排强度最大,涉及部门最多、可能取得的效果最好。他认为,“国十条”十大类35项具体措施,反映的是对大气污染成因的准确分析,而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可以说是对不合理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反思。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以往末端治理的治污模式,往往会造成局部达标,总量上升。“如今的污染形势已经明晰地告诉我们,不可能做到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下缓解矛盾,要扭转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环境质量总体下降的趋势,必须动‘大手术’。行动计划以定量改善为全新目标,就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周大地说。
“这份行动计划可以说涉及与环境有关的方方面面,其权威性和约束性是无可比拟的。”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远航告诉记者,以往的污染防治规划都是在原有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等规划的背景下考虑污染防治问题,而今是在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下,综合考虑整个发展的问题。
长期参与国家各项环保规划制定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杨金田表示,以往的环保规划,因为是由环保单一部门制定,有很多局限。行动计划以更高视角认识环境保护,是多部门合作参与的结果,起点不一样,其措施的导向性、约束性都大大增强。
“十类35项措施,包括了污染减排、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布局、完善政策、健全法规、区域统筹、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多措并举,综合防治,希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柴发合表示,措施不仅针对污染的削减,而且针对发展过程的核心问题,打在了污染问题的根子上。
目标艰巨,但仍有实现可能
行动计划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具体指标,公众为之一振。然而,目标定得高不高、能不能实现?
对此,柴发合表示,“这是非常艰难的目标”,解决空气污染是一个长期过程,美欧虽然也经历过阵痛,但是对他们来说,问题出现一个解决一个,不像我们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呈压缩性爆发性出现。柴发合介绍,以北京为例,现在PM2.5的平均浓度在90微克/立方米,要下降到60微克/立方米,依据以往的措施,要用10—15年,而今要在5年内实现这一目标,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目标反映的是国家意志,也是民心所向。这个计划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导,这在执行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张远航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技术层面基本可以支撑目标的实现,但是比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观的问题。只有所有措施都到位,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目标的制定是各部门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上下互动的过程。”柴发合透露,包括重点地区污染物削减的具体比例,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都与各地有过非常深入的讨论和论证,地方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已经摆上桌面,目标可达,措施可行。
综合防治涵盖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等多项涉及经济发展的“硬措施”,计划的实行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对此,杨金田表示,经过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测算,一方面,污染治理投入的增加对GDP增长有不小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肯定会造成一些地方的财政税收下滑,影响区域经济增速。
“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应该以更开阔的视角来看。”杨金田表示,人们重视对经济的影响,却往往忽视了计算污染对健康损失的成本。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投入产出比达到1∶5。“虽然一些措施可能短期内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是从长远看,从社会综合效益看,‘大手术’一定会大有裨益。”杨金田说。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