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世界能源形势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2013年09月03日 16:30 5199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相关新闻
中国能源之路的得与失
中国维护海外能源安全方面经验和教训兼有,中国在发展与能源丰富国家的关系、在国际能源外交格局中开创新局面、维护中国海外能源安全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第一,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82亿吨,为世界第9位,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5亿吨,为世界第12位。但中国能源消费主体仍是煤炭,占67%。但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能源短缺特别是石油短缺问题将进一步突出。1995年~2005年,中国石油年消费量年均增长5.25%,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增速缓慢,对外石油需求增长迅速。2005年石油消费量超过3.27亿吨,进口原油1.47亿吨,对外石油依存度接近50%。2011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4.7亿吨,增速虽低于近10年7.1%的平均增速,同比增长仍然达到4.5%。原油表观消费量估计在4.54亿吨,同比增长3.4%。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双破55%。中国的海外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进口份额分别为51%和24%。伊朗原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1%左右。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海外油气产量将可以达到2.5亿吨。根据《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7%,2030年还可能升至70%。该报告指出,过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利于能源安全而且容易受制于人。从保证能源安全角度看,应把国际依存度保持在25%以内为宜。但中国石油国际需求相比美国仍有很大距离。据预测,203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才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口水平。
第二,在维护石油安全方面要总结历史经验。一是在一定时期内曾忽视了立足国内、居安思危的指导原则,造成关键时刻被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实现石油自给,1978年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并使中国石油自给水平保持到1993年,之后重新成为石油进口国。上世纪90年代直到2003年,国际油价长期徘徊在8~22美元/桶之间。油价低廉给中国即时购买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导致对及早和趁机建设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同时忽视了立足自力更生、支撑发展的宝贵经验,对国际石油即时依赖非常严重。而一旦遭遇油价急速上升,石油进口局面即刻面临被动局面。战略卖家和投机商以及西方大国趁机抬高价格并大肆渲染“中国石油威胁论”。二是战略石油储备和运输通道建设方面仍有需要改进之处。1994年,国内就有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石油低廉的有利形势,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之后更多研究人员呼吁,中国才真正开始战略石油储备库建设。以往的能源项目外交多注重短平快效果,较少考虑到本地区的长远发展和地区关系,缺乏全局性规划分析,并曾错失机遇。
第三,要认真调研影响油气资源的各种因素。一是中国与能源蕴藏丰富国家的能源贸易合作顺利发展,但与有关国家的能源合作存在众多变数和牵制。美国对中国的戒心严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利就反映了这一点。战时美国还可以通过控制中东石油和石油通道来对中国进行制裁和封锁。中国的石油国际依存度非常高但却缺乏定价权,往往成为炒作目标。二是中国从欧亚进口石油仍面临着风险和变数。中俄能源合作经历了10多年,但近年来在争取更多和更加长期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问题上,进展比较缓慢。尤其是在日本和西方国家插手后,俄罗斯经常表现出变幻不定、决而不行、待价而沽的姿态。
总之,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新的能源需求趋势,针对当今世界能源和地缘政治格局,要内外并举,着眼长远进行战略谋划,开创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安全新局面,切实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应该明确并落实中国的能源资源主权意识。培养战略与前瞻思维、忧患意识,扎实做好国内能源发展支撑,尽可能降低石油国际依存度。从战略高度冷静判断国际油价大趋势,重视战略石油储备但要选择介入时机,积极推动进口来源和通道多元化。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