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贷的网上网下融合之路
2013年09月02日 8:55 3849次浏览 来源: 互联网周刊 分类: 相关新闻
二、小微贷是哪个行业的事,用什么样的方式做最好?
1、小微贷的业态属性
我们先回到一个基本问题:小微贷是哪个行业的事,是金融业,还是信息业?
按传统观点,银行业习惯把小微贷问题理解为是一个行业,而不是两个行业的事,即,只是金融业的事(而不是信息业的事);把信贷所涉及的信息业务,只是当作金融业中的辅助业务。
这种传统观念对于三大贷款(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贷款)也许是适合的,但用在解决小微企业问题上,可能出根子上的问题。
因为给一个大企业贷款100亿,同给100个小企业各贷款1亿,虽然贷币量是一样的,但涉及的信息量却完全不同。前者只需要对一个企业征信,后者要对一百个企业征信。这不光是量的差异,而且是质的不同。
小微贷难就难在这里。贷出同样的款项,企业数越多,征信成本越高。企业数多到小微规模时,问题的性质就变了。对于以“非同质性”(heterogeneous)、风险和信息不对称为特色的小微贷业务来说,货币成为次要问题,信息成为主要问题。
银行现在对于小微贷犯难的并不是拿不出这笔钱来给小微企业(小微贷有利可图,银行愿意拿钱),而是难以低成本、低风险地拿出这笔钱来。要想做到低成本、低风险,解决信贷可获得性问题的关键就转向信用可获得性,而不是贷款可获得性。
既然信用可获得性问题主要是信息问题,银行为什么不可以脑筋急转弯,把信息业务当作主业,把小微贷主要当作信息业务来看待呢?实际上,美国信用学派(credit school)已转变了观念,把信用可获得性(而不是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出发点。中国银行的观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在这一背景下看互联网的出现,它对小微贷的意义就不光在于技术上的作用,而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上。
单从生产力上说,互联网体现的是信息生产力,它对于货币背后的工业生产力,是一种提升。银行仅仅从货币供应量(贷款可获得性)出发解决小微贷问题,效果不理想,表面上是具体做法有问题,深层是遇到生产力瓶颈。工业生产力解决不好信用可获得性问题。
信息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小微贷业务上,要求信息的作用,从边缘性的辅助业务层面,提高到独立业务层面(例如可以外包,专业化去做),再上升到主业的高度。后者要求把小微贷的业态重心(包括收益重心),从金融业,调向信息业。
以信息为主业,这意味着谁能解决关键问题,谁得收益大头。如果小微贷的交易费用主要靠信息业降低,则收益就应归信息业。
这就涉及产业融合的核心问题,信息最初只是以技术形式融入小微贷业务,然后升级为以信息业务的方式融入主营业务,最终变成以信息业的形式改变整个业态。银行面临的挑战就变成:他或者以双业态(金融-信息双业态)方式经营,自己独得基于信用可获得性的信息增值收益;或者不转行,把基于信用可获得性的业务外包给专业的信息业去做,让互联网行业赚这笔钱。前者相当于要转行做自己不熟悉的事,后者相当于把利益拱手相让,银行将处于两难境地。
2、小微贷适合以何种方式经营
互联网不光是技术,它背后更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用互联网的方式做小微贷,有利于实现低成本、低风险基础上的高效益,靠的是一种生产方式转变。从更适合三大业务的规模经济方式,转变为更适合低成本差异化的范围经济方式。
低成本差异化,对小微贷来说,具体就是指,在同样的贷款量、利润水平和均衡条件下,面对众多小微企业的信用异质性造成的征信差异化,征信的边际成本可以随企业数的增加而递减。或者说,可以在平均成本水平实现相对于小微企业信用差异化的范围报酬递增。
传统银行的生产方式,显然从理论上就达不到上述要求。它可以实现的,或者是同质化下的成本领先,或者高成本差异化,但不可能把低成本与差异化对接在一起。
同质化条件下的成本领先,是银行做“三大”贷款的标准模式。银行转入小微贷后,一般采取的是高成本差异化的模式。其特点是,第一,征信成本随企业差异化的增加而增加;第二,银行之所以能承受高的征信成本,是因为小微贷的利润(利息)相对于成本更高;第三,成本高到一定程度(主要是利差允许的程度),围绕均衡,银行会转而限制差异化程度(主要表现为贷款的起点水平提高,如更适合做1000万以上的贷款,做100万元以下的贷款成本难以承受)。
互联网小微贷模式主要是低成本差异化模式。之所以能做到低成本差异化,有几个原因,第一,互联网做小微贷,征信信息主要来自电子商务业务本身。互联网是信息业,信息业获得信息具有近水楼台优势,并不另外增加信息采集成本;第二,互联网商业模式为小微贷提供了新的经营方式。互联网模式通过平台与增值业务的分离互补,前者有利于降低成本,后者有利于创造价值,通过二者的结合,将本来难以相容的低成本与差异化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理出一条主要的线索,看小微贷未来发展,判断银行与互联网企业谁更有竞争力,不应只抓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件,而要牢牢抓住信用可获得性这条主线。对未来的一年来说,信用可获得性具体看什么?要看征信体系,它是信用可获得性的基本面条件。这里的征信体系,是一个广义概念,既包括原来窄义的征信体系,也包括平台、生态等广义的征信体系。谁在征信体系这个基本面上做得更到位,将来谁在小微贷的战术和战斗发挥上,就更加具有战略优势。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