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是新一轮开放起点

2013年08月27日 13:40 180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下,中国面临着一个再开放的问题。而这一再开放的任务,将历史性地由上海自贸区来承担。
  8月2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如通告中所说,建设上海自贸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其主要任务是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以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自贸区在中国是一个新事物。按照自贸区的定义,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正因此,在自贸区内要实行特殊监管。这就对中国现有的市场服务和政府监管水平提出了挑战。我们现在建有各类保税区,但保税区充其量是自贸园区的初级形式,这就需要重新学习,在学习中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监管体制,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
  上海此次建立自贸区,不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仅仅基于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而设立一个自贸区这么单纯,而是带有为中国在新的全球化竞争中探路的使命,所以,它是一个试验区,就像30年前的经济特区一样。而之所以把这个自贸区设在上海,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实验这件事,要用开放促进改革。”
  就上海的整体发展来说,它也有一个重新改革和再出发的问题。这几年,上海经济一路下滑,2011年,经济增长全国倒数第二,2012年则倒数第一。虽说不以GDP论英雄,但以上海的基础条件、人才优势和国际视野,应该不会“垫底”的。可现在居然就“垫底”了,其中一个原因,是上海改革动力不足,趋于保守的气息让一些跨国公司高管都感到不快。一份中美商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外资公司感到上海的“投资压抑”。上海再改革再出发就是以开放促改革,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契机,重振上海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与开放度“领头羊”的雄风,以“开放红利”来实现上海的经济和产业升级,同时争创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竞争中的新优势。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已由传统的商品贸易为主向以更高标准更高层次的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转变,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像一些专家所说,自我感觉良好、骄傲自满,盛行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仍然停留在加入WTO所要达到的标准,满足于加入WTO所带来的改革开放红利,对国际自由贸易的新标准、新发展知之甚少或观望、排斥,那么,势必会贻误战机,成为新的全球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和国际贸易的边缘者。因而,中国要想不自我孤立,摆脱边缘者的角色,就必须重新开放,以新标准来开放,并用开放倒逼国内的改革。
  目前,中国已在各个领域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既得利益,他们不思改革,反对改革,单纯依靠国内其他力量,无法推动改革,故而仍有必要借鉴中国改革之初的经验,以开放态势,倒逼既得利益不得不改革。
  所以,上海自贸区被各方视为探路和再开放的“试验田”,它主要包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投资管理模式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建立与试验区相适应的监管等制度环境等。由此可见,这将是一场要素市场的放开、政府边界厘清和管制放开的试验,通过深度开放,成为撬动中国重构世界贸易价值链的支点。
  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往前走,还是往后退,将决定中国的命运。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口,上海自贸区适时而生,所肩负的任务非常艰巨,这决定了它只能做好不能做坏。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