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紫金十年激荡发展之路

2013年01月14日 10:5 1194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风雨十年展芳华 再谱新篇续辉煌
——记珲春紫金十年激荡发展之路

作者:肖国臣 徐 刚 唐永龙  


  十年,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十岁,人生旅途上的年少花季。岁月如歌,我们吟唱着难忘的时代旋律;流年似水,我们跨越了十个寒暑春秋。
  十年的拼搏,十年的奋进,十年的风雨兼程,十年的乘风破浪,这一切一切的努力,都为了成就我们共同的家园——珲春紫金矿业。
  十年间,珲春紫金从稚嫩到成熟,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挑战,挥洒了无尽的辛劳智慧,谱写了壮美的世纪诗篇。
  这十年,是珲春紫金艰苦探索、抢抓机遇的十年,是珲春紫金跨越赶超、辉煌发展的十年,是紫金文化在东北大地傲然绽放、屡结硕果的十年;这十年,是构建和谐矿山孜孜不倦的十年,是员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十年,是矿区人民幸福生活流光溢彩的十年!

  珍惜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
  怎能忘记!10年前那刻骨铭心的艰难岁月!怎能忘怀,10年前那振奋人心的激动时刻!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10年前。作为有着30多年建矿发展史的国有矿业企业——小西南岔金铜矿因管理体制、机制落后,自1997年起企业经济效益开始下滑,连年亏损。1998年10月,小西南岔金铜矿尝试进行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成立了珲春金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但由于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改制,职工身份没有置换,依旧摆脱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企不分、体制僵化、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乏力等弊端,再加上矿产资源品位逐年下降,企业于2000年开始处于半停产状态,1000多名员工被迫下岗,企业累计拖欠职工9个月工资。到2002年10月企业无奈停产,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眼看着往日轰鸣的设备停止了运转,热闹的矿区变得异常冷清!机器不再轰鸣,人们不再欢笑,生活陷入艰难,整个矿山一片沉寂萧条!人们不得不相继离开这打小生活的地方,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没有了固定的工作,没有了稳定的收入,600多名职工外出打工,过上了背景离乡的游离生活!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处境,期间经历了多少苦,留了多少泪……
  曾有着无限辉煌的老国企瞬息陨落,曾引以为豪的安稳工作和美好生活瞬息远去。
  面对矿山待存的低品位资源,面对矿山无数家庭的衰落,企业绞尽脑汁招商引资、推介项目,以期引进实力强、资金雄厚的矿业公司实施联营,但国内一些知名的黄金企业来矿考察后,对资源总量一般、品位极低的现实状况望而怯步。
  斗转星移,福云降至小西南岔。2002年底,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延边州、珲春市的招商引资来到小西南岔,凭借着多年开采低品位矿产资源的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怀着对老企业、老矿山的深切情怀,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当机立断,确定与珲春金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联营。2003年1月10日,珲春紫金矿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珲春紫金成立后,依托集团公司雄厚实力,迅速引进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在2003年3月便恢复了原老企业850吨/日的生产系统,先期安置600余名职工上岗,稳定了职工队伍,并于当年实现产金204.4公斤,产铜621.4吨,利润总额304.0万元。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重现生机,身在异乡打工的人们陆续回到熟悉的家乡和工作岗位上,结束了那段难忘的辛酸史,开始向着幸福的曙光迈进。
  2003年1月10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正是在10年前的1月10日,在地方政府地殷切关怀和指导下,在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和支持下,在公司领导班子的科学管理和决策下,在小西南岔曙光金铜矿千百名员工家属的热烈关注和期盼下,曾经的老国有企业重新焕发了荣光,开始走上了新的跨越发展之路,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浪潮。

[1][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