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仪器应用让古代铜器放射光芒

2012年11月30日 15:9 262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器

双龙耳觚

双龙耳觚 局部


  面对出土四千年前的铜器,人们不由得心生敬意。这些中国文明最早的遗存尽管遭受岁月的侵蚀,改换了面目,但借助现代科技和仪器,它们所携带的文化和技术基因,却能够清晰地呈现在现代人面前。
  “学会冶炼铜,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项重要标志。因为铜的冶炼铸造非常复杂,不是小打小闹,复杂化的社会才能支撑。”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所长梅建军说,铜的冶炼需要一个专业的工匠阶层来操作,这只有生产力很发达的时候才能实现。中国商代拥有灿烂的青铜文明。而中国复杂的冶铜技术是如何起源和演变的,人们知道得很少。
  最近几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和指导下,“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南针计划专项”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科技人员在冶金技术起源以及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保护文物完整的前提下,一些我国早期金属器物携带的宝贵信息陆续被人们所知,这为揭示中国早期冶金技术的演变提供了线索。
  作为近年来参与此项工作的专家之一,梅建军告诉记者:“我们主要研究三类对象:一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早期铜器;二是在考古遗址上发掘出土的或采集的矿冶遗物,主要是冶炼炉渣及冶炼的中间制品;三是发掘出土的或采集的铸范资料,包括石范和陶范。研究的绝大多数标本和样品的年代,均落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
  从古代地层里掘出的那些颜色晦暗的金属渣,很不起眼,却有助于回答中国金属文明的起源。“以前考古上主要关注的是出土的铜器,现在我们对冶炼遗址研究也投入了很大精力。”梅建军说。
  研究人员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理化分析手段,来检测特定地区出土青铜器和冶铸遗物的成分及显微组织等。
  在那些宛如现代抽象美术,或遥感图像的金相组织照片里,色块和线条截然不同的组合,透露出不同的铸造和锻造工艺。
  通过探讨各地区冶铜技术和青铜合金配比等冶铸工艺,以及铜器的制作加工工艺、陶范和坩埚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技术,研究者就可以归纳、总结和比较各地区早期冶金技术发展的特点。
  比如说,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的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大量铜器,以及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石范、坩埚和炼渣等遗物,就在现代仪器的侦测下,吐露出一些重要信息。
  科技人员分析了30件铜器标本和6件铜渣标本。现代科技揭示了这些铜质文物的内涵:22件铜器是铸造品,另外8件的金相组织表明它们经过了加工。从成分上看,铜器中有纯铜、砷青铜、锡砷青铜、铅锡砷青铜、锡青铜和铅锡青铜等6种材质。
  对铜渣样品进行金相组织分析后,科技人员得出以下认识:二里头遗址的出土铜器,虽然对铜、铅、锡和砷的配比与金属器物功能的关系有一定认识,但合金比例不稳定,当时锡和铅已经有意识地加入。
  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在公元前1780年到1529年,正好在商代之前。人们认识到,中原地区在合金熔炼、合范铸造等方面,在二里头时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包括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内,研究人员总共分析了分别出自中原、北方和西北的18处早期文化遗址。其中,西北地区出土的金属文物是分析数量最多的。研究人员发现,多属于齐家文化的这些铜器材料和工艺十分丰富,这进一步表明西北地区在中国早期冶金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西北地区铜器技术创新十分活跃,对于中原和北方有明显影响。
  先进的仪器不光能金属器物本身的性质,还有可能说清它的材料来源。“比如我们可以对青铜里的铅做同位素分析,看铅是从哪个矿区运来的。”梅建军说。这样就有助于我们了解从采矿地到冶炼地,再到使用地的路径。现在这一类工作还在继续,更多重要的历史秘密将被揭示。
  随着先进科技手段的普及(主要是各种光学仪器的应用),近年来发现的很多铜采冶遗址,就具备了更高的价值。据梅建军介绍,加强对生产性遗址的重视,整合研究与保护功能,已成为早期金属文物保护的必然思路。

铜韵·梦想 中国国际铜雕专题

国内金属等材质雕塑市场前景看好

最大完整版纯手工铜浮雕《清明上河图》亮相上海

雄伟的世界最大关公铜像

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铜像落户湖南张家界

大型铜雕展示冰城老字号

西关铜器不卑不亢诉沧桑 “手工紫铜造”市价涨至一万多

打铜师傅造无焊接铜壶 申请吉尼斯纪录

八旬老铜匠自制龙凤铜茶具

巫山89岁铜匠坚守古镇70载 只盼手艺有传人

北京胡同里的行脚商与铜响器

云南蔡家山·百年“铜匠村”

西藏日喀则“孜东铜器”的传承之路

摄影师放弃高薪转型做“铜佬”

农民艺术家历时一年铜板上雕出精美画卷

奥运铜花瓣设计师:为已“不存在”设计感到骄傲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现

中国古代各时期青铜艺术鉴赏

漫谈青铜器收藏市场和鉴赏技巧

青铜器收藏市场现状和收藏技巧

看锈色听声响辨花纹看器式 鉴别青铜器四招

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

青铜器修复缺损纹饰补配重要 手艺人成为杂家

当代青铜器辨伪例说

故宫馆藏青铜器精选

青铜之冠:秦始皇的御用彩绘铜车马队

世界级珍宝青铜猪尊出土记

国博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赏析

云南斑铜牛类作品独具特色

 

铜制植物装置 荷叶【现代金属艺术欣赏】

丽江纳西族黄铜舀水瓢【现代金属工艺用品】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