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孜东铜器”的传承之路
2012年10月25日 10:45 1097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列旦桑布在向学徒传授铜器加工技艺。
列旦桑布(后排左一)和父亲次仁多吉(前排左)、母亲格桑(前排右)、妻子普吉(后排右一)、妹妹次旦卓嘎(后排中)在自家门前的合影。
列旦桑布(中)、普吉(右)和朋友多吉(左)十年前在拉萨的留影。
过了雅江,在香曲河注入雅江的交汇处,只见阡陌纵横,炊烟袅袅。继续向东行驶,渐渐进入南木林县艾玛乡孜东村。随着汽车离孜东铜器厂越来越近,我们仿佛听到了阵阵铁锤敲打声……
走进铜器厂,师傅们正忙个不停。他们并没有因我们的到来而被打断,那专注的神情,好像身外的一切都不存在,唯有铁锤敲打声在继续、小河流水声在继续、孜东铜器的传承之路在继续……
正当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同样专注地观察他们娴熟的工艺时,孜东铜器厂的老板列旦桑布迎了出来。
“孜东铜器到我这代已经是第六代了。”列旦桑布骄傲地讲述着那古老的传说:在孜东村的北土姑山南麓,有一座萨迦派的曲徳寺。相传八思巴为了制作大佛像,从技术最好的尼泊尔请了几位大师到曲徳寺制作佛像,同时也派了孜东村的几名村民帮忙。看到尼泊尔人精湛的技艺,孜东村人产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但尼泊尔人不愿将其技术外传,于是孜东人就偷偷地学。没想到,聪明的孜东人一学就会,甚至干得比尼泊尔人还出色。另有一个传说:在松赞干布时期,因了解到孜东村里的人都很聪明,松赞干布就派了3个孜东村的人到尼泊尔去学习铜器的制作工艺,3个人学成归来后,带动了村里的一大批人从事铜器的工艺品制作。不管是哪一种传说,孜东铜器制作的历史,的确源远流长,一直延续传承到了今天。
列旦桑布的外祖父藏巴多杰是西藏著名的制铜专家。为了传承孜东铜器这一文化,列旦桑布的外祖父和家人认定了列旦桑布这个聪明乖巧的孩子,从14岁起,列旦桑布就开始跟随外祖父学习制作铜器。跟列旦桑布一起拜师学艺的总共有十几人,但其中只有3人忍住了这整天面对着一块块铜皮敲敲打打的寂寞。这一坚持就是12年,列旦桑布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他是在全区都有名的孜东铜器的传承人。
“22岁那年,由我带领十几个工友一起赴青海玉树帕郞寺制作一个12米高的铜像,整整花了4个月时间。那算是我出师第一项独立完成制作的任务。”列旦桑布从青海回来后又学习了4年,直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不久的2003年,列旦桑布正式继承家业,接管孜东铜器厂。2004年他大胆改革,招收学徒,制定了考勤、年终奖励、带薪休假等制度,一下子,工人队伍年轻化、制度化、规范化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我也积极联系业务,使厂子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也不断增加,工人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列旦桑布环视着这个自己亲手经营的厂子,欣慰地与我们攀谈着。
当谈到孜东铜器厂的年收入时,列旦桑布笑着回答:“12万元左右吧!”
同行的一位朋友调侃道:“列旦桑布老板做人真低调啊!”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院子里是笑声一片。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