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回购实物黄金 吃掉投资者上半年三成收益

2012年07月17日 9:13 228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今年以来,国际金价走进了旗形整理阶段,不少曾经购买实物黄金的投资者都萌生了回购的欲望,但回购前还需掂量金价升幅,因为银行所收的手续费也是支出的大头。新快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银行都需要每克收取15-20元不等的手续费,这种费率可直接导致今年以来充分把握市场节奏的投资者获利减半,而由于部分银行采用自主定价,买入金条的价格一般会比上金所实时黄金价格要高,差价也会导致投资者实际购买的黄金重量减少。


  差价普遍为15-20元/克
  目前,投资实物金条,有的银行会设定买入价格及回购价格,而买入价一般比回购价高,当中的差价便是手续费,而有的银行则按上金所实时金价加手续费的方式收取手续费。
  记者对比发现,无论是采取哪种收费方式,各大银行的买入、回购差价都约在每克15-20元,其中差价最小的为交通银行,每克差13元,差价较大的为农业银行,达22.2元/克。农业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行实物黄金的差价在20-23元之间,“根据银行指定的金价而定,差价不固定。”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则每克分别收取19.5元和17.22元。
  虽然这种差价在金牛暴涨时代不算什么,但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价一直处于旗形整理阶段,涨幅不大,今年以来金价至今也仅涨了2.1%,较大一波涨幅出现在1-3月,涨幅也仅为13.18%。
  而受欧债危机影响,金价的走势也越来越迷离,近日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瑞银及美银美林等投行集体下调了黄金白银等贵金属预估价格,其中瑞信信贷预计今年黄金均价为1680美元/盎司,较之前预估降5%。在目前黄金价格走势波动,单边上涨行情不明显的前提下,投资实物黄金所产生的买卖差价只会让投资者更容易被套。


  20元差价计,收益率5.88%才保本
  以买入价格为340元/克,一般收取20元/克的差价为例,买入1000克,如果以同一价格卖出,将亏本2万元,而该投资者必须在高于360元/克的价格卖出,才可保证不亏本,升幅应在5.88%以上。
  如果银行在其中收取15元/克的差价,同样以买入1000克,价格为340元/克为例,则以同一价格卖出将会亏本1.5万元,投资者需要高于355元/克卖出才可保证不亏本,升幅应在4.41%以上。
  但记者统计发现,如果投资者今年才开始投资实物黄金的话,那么无论银行收取15元/克,还是收取20元/克,这些费率都可以导致能准确把握市场节奏的投资者收益减少34.88%以上。
  以今年最大的一波行情为例,如投资者在1月3日的低位320元/克买入1000克黄金,在3月1日以年内最高点为363元/克卖出,虽然每克可赚43元,但因存在费率,如果以15元/克计算,那么盈利可达4.3万元,但实际获利则为2.8万元,实际获利比例仅为65.11%,而如果以20元/克计算,实际获利比例仅为53.49%,赚取金额近一半用于支付手续费。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例子的投资虽然能够盈利,但也仅限于今年能非常准确把握市场节奏的投资者,因为今年以来,除了1-3月这波涨幅外,次之的一波较大的涨幅出现在5-6月,涨幅为4.38%,以此推算,即使费率仅为15元/克,投资者也无法获利,而且还需要亏本。
  此外,目前有的银行并不提供回购服务,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后仍需找其他机构回购金条。


  银行自主定价存猫腻
  除了买卖间存在差价外,值得关注的还有部分银行仅以上金所为参考,对投资金条进行自主定价,而此价格比实时黄金交易价格要高出10元,以记者调查当天金价为例,上金所AU9999全天价格在321-323元/克之间,但由于部分银行并不采用上金所实时交易价格,自定价格使同一笔资金买入的黄金重量减少。
  对比中,差价较大的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其中建设银行的达19.5元/克。若投资者10万元在当天买入黄金,在建设银行当天报价是340.5元/克,约可购买293.69克,而以当天上金所价格323元/克计算,则可购买309.6克,可多入货15.91克。
  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投资者投资实物金打算长期持有,可以选择紧跟实时金价,且在买入时不收取手续费的产品投资,“这种实时金价和实际买入的差价使得投资者在卖出黄金时只能通过买入银行的平台,否则可能面临亏损。”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