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会泽斑铜:徘徊在存亡边缘的金属工艺
2012年06月05日 10:44 651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斑铜作为云南会泽独有的一种民间手工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图为斑铜工艺茶壶和熟铜工艺茶壶。
“堂琅县,因山而名,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琅附子……”这是《华阳国志·南中志》的一段记载,而“堂琅县”便是今天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乌蒙山主段的会泽县。会泽从出现在历史中的那一刻起,就和铜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会泽县是天南铜都的中心,下辖今天的巧家、东川两县——称为东川府,是一个因铜而兴的城市。清康乾两代是会泽最兴旺发达的时期,各路商贾、贩夫走卒云集于此,留下了108座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和规模不小的古城。除此之外,京铜繁荣还带动了会泽铜手工艺的发达,创造出了铜制手工艺品中的杰作——会泽斑铜。
斑铜作为会泽独有的一种民间手工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斑铜制作工艺有别于青铜器,它采用含铜量在90%以上的自然铜为原材料,经过锻打、烧斑、打磨、显斑等多道工艺制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流光溢彩、变化微妙的自然晶斑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
由于斑铜工艺工序复杂,成品率较低,使得这项技术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但更严重的是,制作斑铜工艺品所需的天然铜矿在会泽东川一带的枯竭,让斑铜工艺处于技术失传的艰难境地。
记者走访会泽老县城时看到,今天的铜匠街路人稀疏,除了街口一块蓝底白字的指示牌上的“铜匠街”三字,这条宽不足五米,只能称之为“巷子”的地方已经很难与“请登绛云三千尺,俯看名城十万家”的铜商经济联系起来。
当地人介绍,在铜匠街名声最大的要数张姓家族。张姓家族原籍南京,祖上明代时曾在皇宫作过铜匠。张姓族人的第十一代传人——张兴明老人,现在仍居住于铜匠街,已经年近百岁,他和他的侄子张克康是张姓家族中唯一还在从事斑铜制作的手工艺人。
尽管张姓家族陈列有不少斑铜工艺,但张克康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却是卖豆腐。“不卖了,这些东西卖了就做不出来了。”张克康告诉记者,高质量的生斑铜器现在每年的出品不会超过20件,花鸟市场、工艺品市场能看到斑铜工艺品,其实是可以大规模生产的熟斑工艺品。
“制作生斑的原料,必须是含铜量达90%以上,并含金、银等其他有色金属的天然铜。斑铜技艺的产生与东川这个地方所产铜矿有着直接关系,因为这里的铜本来就含有金银。”张克康说,东川开采铜矿的历史有几千年,但是现在品位90%以上的天然铜已经少得可怜了。随着天然铜矿的枯竭,天然铜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000多块一公斤。
“斑铜这种东西,全世界只有会泽才有。如果这门工艺丢了,这对地方上是一种损失,我们在祖先面前也感到羞愧啊!”尽管会泽的铜运辉煌不再,但张姓铜匠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坚持延续斑铜技艺。
2008年6月,斑铜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会泽县委宣传部部长潘利华说,“为了保护好这门工艺,会泽的铜匠们开始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改进斑铜工艺,但前方注定不是坦途。”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