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招远黄金开采的文化地理
2012年05月22日 10:44 7488次浏览 来源: 大众日报 分类: 贵金属
资料图片
一提起招远,多数人会想当然地联想:那是个黄金遍地的地方。一千多年以来,招远就盛产黄金。如今,招远,这个诞生了中国最大的金矿、最大的选矿厂、最大的冶炼基地的金色城市,连续30多年贡献着全国第一的黄金产量,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黄金加工和交易中心,这里开发的“万足金”饰品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高成色的黄金饰品。
天赐:金瓯圣地的黄金传说
从6000年前古埃及发现最早关于黄金的记录到淘金大潮中无数个传奇故事,没有一种金属能像黄金这样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更没有多少地方可以像招远这样,承蒙地球的赐予成为闻名于世的金矿富集地和黄金生产地。经地质研究,在招远的山间和地下蜿蜒有上千条的黄金矿脉,像玲珑、夏甸、尹格庄这样规模可观的矿田、矿床,招远境内就有十余个,已发现金矿脉高达2000余条,探明金储量上千吨。玲珑很久就有“玲珑山十八层,金梁玉柱在其中,尖斗砂子平斗金,牧师窃牛囚金洞”的传说。招远先民无从解释这宝藏从何而来,“天赐”成为最好的解释,一个个与金相连的传说经由历史淘洗,成为招远黄金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罗山神针的故事:传说五帝中掌管金一行的少昊为了寻找可以托付金针的人,幻化成一只受伤的燕子四方游历,久寻未果。直到有一天它行至罗山,被善良的部落首领救起,并得到悉心医治和照料。深受感动的他认定这位首领就是金针有缘人,幻化成本尊后少昊说出了实情并派一位仙姑教授首领如何使用金针。在仙姑的指引下罗山首领率领全族找到了通天河,令族人用金针击打河水中会吐金水的金鱼,一条条金鱼竟然变成一块块狗头金,而从金鱼嘴里吐出的水则变成了一条条金矿脉,先民们认为这就是罗山周围金矿聚集的原因。
神鳌是招远黄金传说中的另一位神话形象。相传神鳌本是罗山的一只巨龟,它终日悠闲,时常爬到山脊晒太阳,附近的村民从不打扰它,还时常拿食物供给巨龟。这年招远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农民们一筹莫展,忽而一阵凉风吹过,一个村民们从未见过的粗矮汉子笑嘻嘻的向人们走来,只留下一句话“天无绝人之路,地下的金银财宝用不完”,说完就不见了。村里老者们几经商议:这个汉子的身形和罗山上的大乌龟很相像,难道是神龟在为村民暗示一条活路?于是人们纷纷拿起铁钎和铲子挖掘,果然找到了金矿脉,用黄金换来了充足的食物,平安度过了旱灾。
回首:开采黄金的历史波澜
地质学研究认为这是因为太古代、中生代等时期活跃的地质运动,为招远奠定了富积黄金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地层断裂带纵横交错,侵入岩单元多,侵入体基岩或裸露或深藏,从而为黄金的富积厚生,奠定了先决条件。
金矿富集的裸露部分降低了采金的难度,据记载,除淘洗金沙外,春秋时期的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原始的燔火爆石法采炼黄金。即燃木烧矿石,火燎矿石热,再泼以冷水浇之,矿石爆裂破碎,然后细磨成粉,以水用碗筛淘,便得黄金。这种灼烧方法,如今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因其可操作性强,在民间流传甚广。据一些解放前曾在金矿劳作的招远老人介绍,他们曾经躬腰侧身,钻入罗山东麓玲珑山中的一些古老矿洞中——这些古老的矿洞,经长期的地压所致,已经变得低矮扁狭,惟有匍匐才能进入。在洞中岩石上他们看见了残留的烧灼痕迹,洞底残存有木炭、木锤、铁凿和泥碗、陶碗等遗物。
虽然矿工们目睹的遗迹具体年代难以推断(不少遗迹毁于地质压力和战火),有据可查的史籍史册仍然佐证着招远采金史的久远。《管子》是一篇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的历史典籍,在其中的地数篇里面清楚地写到:“上有丹砂,下有黄金;上有磁石,下有铜。”这说明,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采金知识。招远古属齐国辖地,是齐国域内为数不多的主要产金重地。招远境内罗山、灵山和金华山一带的石英脉金矿床,大面积密布,且多半裸露于地表,最容易被人发现。尤其罗山的丹崖巨石,遍布山中,无疑是齐国最早发现和最为发达的黄金产地,应当成为形成《管子》中黄金地质理论的最可靠的实践依据。许多地质学家和史学工作者认为,管子之论,极有可能出之于招远之地。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