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之旅:经皮鞋上餐桌

2012年04月25日 16:17 240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舆情头条

 

pB

  这是一个古老的行业。1893年,美国人马丁·丹尼斯(MartinDennis)发明了皮革的铬鞣制法,使制革工艺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沿用至今。
  它催生了一个年轻的行当,一个门槛很低、收益挺高的行当。上世纪80年代,“石灰浸渍预处理铬鞣革制取明胶”(即碱式提取法)的方法为科学界认可,因其操作简单,减少制革厂铬污染效果明显,被作为资源化制革废料的方法进行推广。
  孰料30年后,这种方法制备出来的工业明胶,在中国这个世界头号制革大国中,制造出了一起又一起滥用、误用的事件,曾经的变废为宝,被偷换成变废为毒,为祸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皮革最近“很忙”,因为它出生的时候,就伴生了“铬”这种令人爱恨交加的物事。遗憾的是,铬如今更多是毒物的代名词。


  头号制革大国的铬
  如果没有去年云南南盘江铬污染事件,铬或许只在化工、科研等行业中为人熟知。其实它早就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不锈钢刀具、自行车龙头等表面,即镀有金属铬;铬的合金更是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等多个领域,因其具有质硬、耐磨、耐高温、抗腐蚀等特性。金属铬变成各种铬盐以后,则在颜料、纺织、电镀、制革等行业大展拳脚。
  用途虽广,但铬矿不易得。它被定义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我国极其有限的铬矿主要分布在云南、甘肃等地,这些省区也就成为我国主要的铬盐生产基地。实际上,相对于中国皮革行业对铬鞣制剂的需求,国内的铬矿捉襟见肘,铬盐生产厂商每年都要从南非、津巴布韦等铬矿大国进口矿石。
  一端是铬矿资源的紧缺,另一端却是铬盐在使用过程中,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污染。
  铬盐使用最多的领域,如颜料、纺织、电镀、制革等,也是污染常发领域,向来是各地环保部门重点监控对象。而制革工业,因为产生大量含胶原蛋白的废料,铬的“流窜”更为“猖獗”。
  相关行业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头号的制革大国,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1/4.在服装、皮具等行业发达的广东、浙江等地,制革已成为重要的支撑产业之一。中国制革产业虽然庞大,却效能低下。每吨湿皮仅能制造出约20%的成品革,却产生600公斤以上的含铬皮革废料(含铬皮革屑),单位产出率仅为美国的1/10、日本的1/20.
  以2005年为例,当年中国皮革产量约为100000万张(折合牛皮),以每张湿牛皮重量为5公斤计算,当年产生的下脚料就有近30万吨,而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此类含铬皮革废料是60多万吨,中国“贡献”了其中的1/2.这些数量众多的含铬废料,任其堆积,势必造成严重的土壤和水污染。
  由于皮革废料富含胶原蛋白,使其成为可资利用的二次资源,用于生产工业明胶,在一些对明胶中铬浓度宽容度比较高的行业,比如用胶黏剂、皮革填充料等得到广泛应用。
  据陕西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原西北轻工业学院皮革工程学院)王鸿儒教授介绍,皮革下脚料铬盐的含量在3.5%以上,经过传统的碱式提取法制取明胶后,明胶中铬含量也在100毫克/千克以上,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食用、药用明胶中铬含量的最高限值。即便使用离子交换法等工艺进行提纯,所产生的明胶铬含量,仍会高于100毫克/千克。
  遗憾的是,这种“废物回收”得到的工业明胶,成本远低于直接使用猪皮、牛皮等生产的明胶,工业明胶“暗度陈仓”进入食用、药用等领域的同时,也使得有害铬污染物终于一朝“成名”天下知。


  老三和老六
  其实并非所有铬盐都会危害人体。据留美营养学博士、我国较早从事铬营养研究的程南征女士介绍,铬在化合物中会以多种价态的形式存在,从负二价到正六价都有,其中,三价铬离子和六价铬离子,是最常见的两种形态,也是相互之间可以转化的形态。虽然一个是老三,一个老六,两者的脾性却全然不同。
  程南征说,营养学研究已经证实,三价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目前尚未找到其在人体中富集可能造成危害的确切例证,可谓“贤良淑德”。而六价铬之于人类健康,则是不折不扣的“穷凶极恶”,由于其极强的氧化性,皮肤接触后会被腐蚀,长期接触有致癌性,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
  那么,利用含铬皮革废料生产出来的明胶,包含的到底是善良的老三,还是狠毒的老六,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还得从铬鞣剂说起。
  资料显示,中国现有的制革厂,80%以上仍在采用铬盐作为皮革鞣制剂。所谓的铬鞣剂,其化学名称叫做碱式硫酸铬,其主要成分除了硫酸铬,则是一定比例的“盐基”,即硫酸钠,它们合在一起,有一个更通俗的名称:铬粉,其中铬主要以三价的形式存在。
  表面上看,含有三价铬盐的含铬皮革废料,用于生产工业明胶,似乎不会带来六价铬的污染。但实际并非如此。据西部一家铬粉生产厂商的介绍,制备铬粉的主要原料是“红矾钠”,因其外观呈紫红色而命名。红矾钠的化学名称是重铬酸钠,是一种氧化性极强的化合物,也是国家规定的危险化学品之一,其中的铬,正是极其危险的六价铬。
  用红矾钠制铬粉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在红矾钠中加入硫酸和蔗糖,使其反应变成硫酸铬和硫酸钠。据业内人士介绍,早期大部分制革企业,正是通过这种办法自己制备铬粉。由于红矾钠的强氧化性,反应过程中,温度会迅速升高,含红矾钠的溶液会随之飞溅,继而在成品的铬粉中,影响其纯度,带入少量的六价铬。这也意味着,含铬皮革废料中,铬的成分,不会以单一的三价铬形式存在。
  虽然程南征认为,如果是以三价铬形式存在于明胶中,铬在人体内很难转化为六价铬,“需要一定的电流和碱性环境”。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像土壤、水体等组成复杂的环境,三价铬在偏碱性环境中,仍有可能转化为六价铬。


  难以达标的铬含量
  以含铬皮革废料生产明胶的过程,实质就是让胶原纤维与铬粉“分家”的过程。但不管是用酸处理、碱处理还是酶处理,皮革中的胶原纤维变成了我们常见的皮冻状的明胶(胶原蛋白),但铬并没有完全被分离出来。已故的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明胶与微纳米碳材料研究室主任陈丽娟等,2004年曾专门比较过各种利用含铬皮革废料提取明胶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无论采用何种脱铬手段,(利用含铬皮革废料生产的)明胶中的铬含量,始终不能降低到食用级明胶的标准”,呼吁“蓝矾皮(即含铬皮革废料)明胶决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
  目前虽尚未看到有相关文献对蓝矾皮明胶中铬的具体形态的分析,但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刘峥颢等,2010年对其所在地市场中食品添加剂明胶、以及添加明胶的食品中铬含量本底调查结果却触目惊心:对市场中15个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明胶样品中铬含量测试结果表明,只有2个样品符合G B6783食品添加剂明胶中的规定(≤2毫克/千克),其中10个样品中铬含量大于100毫克/千克,铬的最高含量高达249.4毫克/千克。刘峥颢等同时测试了10个添加了明胶的10个肉冻样品,也只有4个产品达标,最高的铬含量达到了22.37毫克/千克,超过限值10倍。
  很显然,即使这都是三价铬,这些“食用明胶”也不应该出现在食品添加剂市场。即使脱铬的技术已经发展到能够降低到2毫克/千克的标准以下,使用含铬的皮革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仍不适合用于食品、药品领域。王鸿儒说,“仅从卫生的角度讲,工业明胶也不适合用于食用领域”。因为在制革和“土法制胶”的过程中,添加的还有防腐剂、染色剂、抛光剂等多种危害健康的物质,铬不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污染物而已。
  但现实是,铬这种战略性资源,不但没得到回收,却持续以明胶的名义,通过食品、药品、化妆品的形式,潜入人的身体,于是违规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的奶粉、铬超标的化妆品、不符合规定的药用胶囊、林林总总添加不合格明胶的食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为其廉价,因为防不胜防。


  明胶产业须“铬”命
  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以下简称明胶协会)秘书长姚龙坤可能是这些年最忙碌的行业协会负责人之一。从2002年明胶协会理事长王敬忠呼吁要警惕含铬明胶流入食用消费品市场开始,姚龙坤几乎每年都在为此呼吁。在明胶协会会刊《明胶科学与技术》上,几乎每年都有姚龙坤呼吁规范行业行为的文章。
  协会的呼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5年,卫生部出台了《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卫监督发[2005]535号),国家发改委则牵头制定了“水解胶原蛋白”标准(Q B 2732-2005),两者均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此后轻工行业标准“药用明胶标准”(Q B 2354-2005)以及历年的《中国药典》中,也对药用明胶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这些标准里,都有一条醒目的要求: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单位严禁采用含铬革皮废料(即蓝矾皮)生产食用明胶或药用明胶,以保证“水解胶原蛋白”产品生产原料是安全和卫生的。
  实际情况并没往预料的方向发展。明胶协会持续呼吁,2009年5月15日,更是组织罗赛洛(广东)等24家明胶生产企业,签署行业自律承诺书。无奈,呼吁得越多,滥用蓝矾皮胶的情况越严重。
  王鸿儒认为,现在三胶行业(明胶、骨胶、皮胶)的乱象,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资源紧缺下的逐利行为。虽然中国有大量的皮革厂及其产生的含铬皮革废料,但即便这些原料生产的明胶都用于工业,“工业明胶的缺口仍很大”。而近年来由于猪肉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以猪皮为原料生产明胶的成本上涨,更是为含铬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提供了绝佳的逐利动力“食用明胶的缺口更大”。
  姚龙坤提供的一项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11年,姚龙坤对三胶行业的产量做过一次估算,其中,明胶产量达到6万吨左右,骨胶的年产量约在1 .5万-2万吨,工业皮胶的年产量也在1.5万-2万吨之间。而本次曝光的河北阜城等地用蓝矾皮制作的“土胶”,产量也有1万多吨。在“国际上食用、药用明胶也趋于紧张”的形势下,1万多吨的“土胶”,自然大有市场。
  王鸿儒认为,简单地取缔这些“土胶”生产作坊,于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也不利于污染治理。“当前最重要的是,在做好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监管的同时,需要对行业进行适当的引导”,他认为,蓝矾皮冶胶,本身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行业,但行业的畸形发展,不仅是在流通领域带来铬的危害,作坊式的生产也给明胶厂家周边造成了巨大的二次污染。实际上,除了最简单的石灰浸渍提取明胶的方法以外,蓝矾皮治胶和除铬的技术还有很多,且出胶量上升,含铬率降低,但关键是“怎么用,由谁用”,而且,这也不是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