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业产能过剩1600万吨 订单减少超90%
2009年08月24日 8:41 2980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周海滨 付诗迪 吴春威
尽管现在公司还有大量的灯具订单需要完成,但是周文亮心里还是很不踏实。
半年以来,他一直在上海、南通、台州来回跑,忙着和有新订单的船厂谈配套灯具的合作。作为上海沪乐电气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周文亮心里慌的是,这家船用灯具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因为今年订单稀少而不得不去为两三年后的生产四处奔走。
“作为船用灯具供应商,我们的高峰期是2007年,当时是动辄几十条船地签合同。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种情况就很少见了,一般是几条船几条船地签。订单下滑幅度非常大。”周文亮表示,“现在资金回笼比较缓慢,而价格又被压低。比如,以前签的一些合同,船厂现在要求我们降价,在原合同基础上下调价格。”
船用灯具供应商的日子不好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船舶行业的低迷。在航运市场陷入萧条和船东资产大幅缩水以及融资渠道阻塞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今年前7个月“订单撤销”和“合同重谈”的案例明显增多,中国造船厂手持船舶订单撤单压力增加。
眼下,中国造船业正遭遇冬天?
“由于造船业的特点,2011年以后可能是真正的寒冬,我希望这两三年国家通过出台政策,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能使我国船舶业尽快度过寒冬。”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下称“中船协”)秘书长王锦连告诉记者。
订单减少90%以上
低迷的迹象已经显现。
“很低迷。”华泰船舶公司总经理助理徐丹在谈到该公司近期的运营状况时说,“短期内市场不会好转。”
“从整个2009年上半年看,市场比较低迷,受宏观经济和航运市场的影响,船舶业自然也比较低迷。”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廖玉伟解释说。
而在王锦连看来,金融危机对船舶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订单难,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上半年,全球的订单量减少了90%以上,韩国、日本、中国接到的订单都大幅减少;二是融资难,造船业对融资的要求度比较大,一般都是几亿元、几十亿元。金融危机出现后,融资很困难,直接影响了造船;三是交船难,船东没有货物运,就不需要船。所以已经定了合同的就千方百计推迟交船,甚至会撤销合同。另外船价也大幅度下降,有些船价甚至下降30%。”
“订单难、融资难、交船难”让中国船舶行业三把枷锁在身,眼下造船厂里的忙碌景象难掩船舶业前进路上的步履维艰。
“船厂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有充足的订单,要是没有订单了,如何去养活你的队伍和船厂。”徐丹说出了民营造船厂的难言之隐,“很多船东把订单取消了,而在建的船舶,船东对质量要求都非常苛刻,船厂很难将进度往前推。有的船东还要求船厂重新谈船的价格,要求必须降价!”
产能过剩1600万吨
据中船协统计,在重点监测的70家船舶企业中,上半年造船完工量123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2%;新承接船舶订单54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0.7%;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6793万载重吨,比年初有较大幅度下降。
订单越来越少,造的船却越来越多。悬殊之大让这组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
“过去几年造船厂产能扩张比较快,造船完工量增长比较快,生产出来的船超过接到的订单,手持订单必然持续减少。”廖玉伟分析道。
其实,早在两年前,中船协就多次发出预警,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
据记者调查了解,浙江台州这个号称全球最大的小型船舶制造中心,目前共有船舶修造企业100多家,配套企业70多家。“先造船再找买家”是台州造船厂的通常做法,并一度抢占了市场先机。然而,这种做法如今却不奏效了。据报道,目前在台州没有买主的船舶就多达84条,不仅占用了数百亿的资金,而且一条船每个月的养护费就高达百万元。由于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烂尾船也开始出现。
“船舶产品不是像家电一样以产定销,而是以销定产,有了合同才造船。然而前几年船舶行业很火爆,所以出现了以产定销的现象。”王锦连解释说。正是“以产定销”才导致不少造商品船的企业境况艰难。
徐丹透露说,“因为这两年船舶业发展得非常快,一些小厂也借机扩张,有的甚至是沙滩、滩涂造厂,没有任何质量保证。金融危机当中这些船厂可能陆续就关门了。”
不难看出,造船业产能过剩的背后既有民资逐利的冲动,也有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的盲动。廖玉伟表示:“中国船舶行业的门槛并不是很高,地方政府可能为了GDP,对一些地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
主管部门已经对造船行业的产能过剩感到担忧。7月22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表示,船舶现在一年正常情况下有效需求5000万吨左右,但是船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600万吨,也就是说船舶行业过剩产能在1600万吨左右,约占总产能的1/4。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