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口外国油井矗立南海 联手制衡中国
2009年08月21日 14:46 3246次浏览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于冬
区域内外联手制衡中国
“南海国家与西方石油公司合作,如同草船借箭,既有经济、技术上的原因,更有政治上的考虑。”李金明教授指出,海上石油开采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和高投入的产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选择与西方大石油公司合作开发油气田是很现实的考虑。
英荷壳牌公司的一份市场评估报告为此提供了佐证。目前,在海底每钻井1米需要1万至2万美元,海上钢结构钻井平台每平方米则需3万美元以上。建设一个中型海上油气田,就需要至少5亿美元。无疑,南海周边国家无力独自承担如此高昂的海上开采成本。
李金明同时指出,拉拢西方石油公司“入伙”,背后也有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的政治考虑。西方国家在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必将在南海问题上起到制约中国的作用。
西方向中国打“南海牌”的企图已经显现。“美国之音”8月16日报道,美国参议院外交常设委员会8月15日举行听证会,探讨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应当扮演积极的角色”、“反对任何恐吓美国公司的举动”。该议案的重要推动者吉姆·韦布曾是越战大片《野战排》的故事原型,他曾被曝与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联系密切,而埃克森-美孚与越南、菲律宾合作开采了我南海多处油气田。
中国未产一桶南沙油
南海争议海域的“共同开发”正如火如荼。然而,中国至今却没有在该海域产出一桶油。
尽管1957年4月,南海莺歌海上闪动的勘探火苗曾让全中国为之一振,但1965年南海纠纷后,中国主动将海洋石油工业重心由南海转到了渤海。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室副主任薛力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中国海洋开发能力不够,存在技术、资金和组织管理上的瓶颈;另一方面,中国的海洋战略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不断调整。
据介绍,全球能够在水深300米开采油气的企业不足20家,在3000米海底开采石油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而南海平均水深达1200多米。直到2004年,中海油才掌握了部分深海勘探开发的技术。
薛力同时透露,中国国内石油产业的垄断局面也制约了南海开发。“中海油几乎垄断了海上油气专营权,中石油是“旱鸭子“,下海没有海外开发权,现在顶多只能在浅海区域捣鼓。”
其实,中国也曾有过与西方公司联合开采南海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尝试。
1992年5月,中海油与美国克里斯顿能源公司签署了“万安北-21”合同。5年后,当克里斯顿能源公司依照合同在南沙群岛西部万安滩附近海域进行勘探时,却遭到了越南政府的抗议,电缆、管道等也遭到破坏。随后,中越两国陷入“口水战”“外交战”。1997年4月1日,中国政府主动把“勘探三号”船及拖船撤离了万安北海域。然而,越南后来却不顾中方的反对,执意与美国埃克森、英国BP石油公司等合作开采我南海油气田。
对此,薛力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做出针锋相对的反应,主要是出于大局考虑,并不是没有能力组织区块招标联合西方公司开采。”
多重因素增加南海维权难度
“我退他进”的局面,令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形同虚设,南海周边国家实际执行的是“搁置与中国争议,共同与西方开发”。在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南海国家才敢于跟中国叫板。李金明教授认为,相关国家在开发我南海资源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外汇,再用这些外汇购买武器装备,反过来再强化对我南海海域的侵占。这事实上已经成为南海国家掠夺我海域的具体思路。
李金明教授还指出,“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把美国的利益和军舰都拉拢过来,以形成对中国外交和军事上的掣肘。”
无疑,这些都增加了中国在南海维护主权的难度。甚至有悲观者认为,中国已经不可能再拿回那些美丽的南海岛礁了。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