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投资迎来“做空”时代?

2012年03月08日 10:25 497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做空”
  这次对金价最敏感的,无疑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随着2012年以来黄金行情回暖,市场上投资黄金的热度再度升温,也激发了各家银行发行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的热情。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银行总共发行黄金类理财产品15款,而去年同期仅有2款;即使是以2011年全年的情况来看,各家银行发行的黄金理财产品也只有29款,发行最密集的11月、12月累计发行也不过10款。如今2012年仅仅过去了两个月,银行黄金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就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一半。
  而近日一个明显现象就是,为了应对金价下行带来的风险,不少银行纷纷看空黄金产品,多数理财产品在设计方面开始“唱衰”金价。招商银行日前推出的一款名为“焦点联动系列之黄金表现联动理财计划”的挂钩黄金类理财产品,就是挂钩伦敦金市每个交易日下午定盘价格,约定在产品观察期内,黄金指标价格的跌幅达到或超过8%,客户才能获得5%的最高预期年化收益;如果在观察期内金价上涨,投资者就只能获得年化收益0.5%,接近于零收益。
  与此同时,工行发行的一款挂钩黄金人民币理财产品,其挂钩标的为每盎司黄金兑换美元价格。记者从其产品说明书中发现,此款产品是典型的看空黄金理财产品,若在观察期内始终保持在边界水平(2100美元/盎司)之下,则可获得最高4.8%的年化收益率;产品最差情况为挂钩标的在观察期内曾经高于或等于边界水平,则产品到期后只能拿到最低3%的年化收益率。


  纸黄金也新增“做空”业务
  事实上,不仅仅是理财产品市场发生了变化,上周三国际金价走势的惊魂一幕,让不少节前买进黄金的炒金族一夜之间就被“套牢”,而那些做黄金T+d交易或者是炒黄金期货的客户更是直接爆仓亏损严重。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顺势推出了纸黄金“做空”业务。
  比如,近期工行推出了个人账户金(纸黄金)双向交易业务,全面开通账户黄金、白银及铂金双向交易业务。当客户判断贵金属价格将下行,可通过先卖出后买入的交易方式获得投资收益。中行也推出了名为“双向宝”的炒金交易,可以双向买卖纸黄金。
  业内人士表示,基于目前黄金投资的吸引力,纸黄金双向交易的打开会大大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因为这意味着排除点差的成本,只要方向看对就能盈利,而多数银行纸黄金的点差仅1元/克。


  巴菲特与同行开打“口水仗”
  对于理财市场的这些变化,业内人士认为,看空产品的增多,显示出市场对黄金走势出现了分歧。事实上,面对着近期国际金价的振荡,各专业机构对金价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最典型的就属“股神”巴菲特与美国道富环球投资管理公司副总裁克里斯托弗·古加西安的一场“口水仗”。巴菲特在最新致股东信件中呼吁投资者规避黄金,理由是黄金用途有限,不像农庄和企业那样可以创造新财富;若要获得长期收益,需要那些认定黄金投资群体将继续扩大的投资者蜂拥购买。巴菲特表示,金市可能已泡沫四溢,“随着追赶潮流的(黄金)投资者加入这场聚会,他们开始制造自己的‘真相’,但不会长久。”
  然而,股神的这番言论却引起了同行古加西安的质疑。古加西安本月初在一份文件中讽刺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巴菲特没有买入黄金,同样没有买入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苹果股价自2000年1月以来上涨大约1500%,谷歌股价自2004年8月以来上涨530%。古加西安在文件中写道,巴菲特是当代“最伟大的投资者”,但是巴菲特看空黄金的投资思路让他不满。“巴菲特认为,只有与他特殊的投资理念相吻合的资产类别和投资,才是明智的投资,这令我吃惊。”古加西安表示,这不意味金市没有泡沫,而是只要不当“接最后一棒”的投资者,就能从黄金交易中赚钱。
  面对大鳄们的“口水仗”,国内专家意见也不一致。有分析人士认为,国际金价短期内波动性加剧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对黄金不宜过分看空,理由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欧美经济形势急剧恶化,PMI指数双双跌破50,当时的经济环境令市场极为担忧,金价也随之开始大幅调整。而目前美国PMI仍处于50之上,经济缓慢复苏,说明目前的全球经济还没有坏到2008年那种程度。因此,黄金短期下行动力还不足,但也不会立刻回到牛市上涨行情,后期仍将处于中线阶段性调整。

[1] [2]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