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经之路
2012年01月16日 8:2 208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舆情头条
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6.74%-44.23%;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1.78%-71.0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46.54%-62.27%……
这是“十一五”期间,我江西省大型国有企业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节能减排工作交出的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后,该省出资监管企业积极呼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刀阔斧淘汰落后产能,建设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重点项目,2011年前3季度,33户列为省重点用能企业共节约标煤近100万吨,其中有19户提前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治理,各项指标明显下降。
理念先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追求绿色低碳发展,做好节能减排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绿色低碳战略已经上升为我省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全国第20个“节能宣传周”活动中,省盐业集团公司、江中制药集团公司、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8户企业,向全社会作出了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的庄严承诺。这些企业不仅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而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
在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节约生产、清洁生产责任经过层层分解,落实到了具体工序、装置和班组,传递到企业末端,做到岗位有指标、人人有要求,激发广大员工主动参与、积极支持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备料中心清洗工序员工提出的改变洗桶水管管径,在出水口加装可控压力水枪的建议,日节约用水160吨;片剂车间员工提出的压缩制粒工艺流程,缩短制粒机洗、烘锅时间的意见,有效地减少蒸汽、电使用量,年节约蒸汽2800余吨,节电12.7万余千瓦时。
正是许许多多一线员工的节能降耗行为,使得我省国有大型企业的节能减排事业聚沙成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管理是基石:“精细化管理出效益”
管理不仅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节能减排事业的基础。
江铜集团在企业经营中注重过程控制,通过精细管理节能减排。投资9亿元实施余热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回收阳极炉烟气、硫酸中低温余热和电解低压蒸汽余压资源,每年发电1.1亿千瓦时以上,折合标煤约10万吨,仅此一项每年可少排放二氧化硫2000余吨,减少排渣3.66万吨。投资2100万元,完善武山铜矿、银山矿业和东同矿业3个井下矿山井水利用设施,使上述3矿复水利用率达到了85%以上。
加强和改进用能管理,是企业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节能方式和节能途径。新钢集团公司建立能源管理中心,运用自动化管理平台,实行能源利用集中调控,把各工序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组织起来,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益。省投资集团公司率先在国内同行业中引入代表国际先进理念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利用国电科技环保集团公司的技术和资金,进行新电公司2×200MW机组综合节能改造。项目完成后,发电煤耗降低35克/千瓦时以上,每年节约标煤7万多吨、减排二氧化碳17万多吨、二氧化硫1200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成为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示范项目。
一项项措施的推行,不仅使企业的节能减排思路拓宽,也让企业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十一五”期间,江铜在阴极铜产量增长120%、工业产值增长229%的情况下,能源消耗总量只增长了18.86%,万元产值能耗降低了30%。
创新是动力:“科技创新实现最大的节能减排”
江西省大型国有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得益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近年来,该省大型国有企业以促进生产装备上规模上水平为主线,以加快结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通过上大压小,淘弱扶强,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现有装备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节能减排能力。
省建材集团公司分期分批关停了锦溪、于都生产基地的一批小型湿法窑等落后的工艺、设备,改建、扩建了一批新型干法窑生产线,在实现了资源和能源消耗持续下降的同时,为社会消纳了500多万吨工业废渣废物。
江铜集团公司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科技优势,联合中南大学、长沙矿冶院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开展废酸废水循环利用、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提高选矿指标等多项课题研究,一些项目取得成果。运用硫酸烧渣选铁项目研究成果,建成投产瓮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回收综合利用铜尾渣和硫铁矿,实现年产硫酸40万吨、铁精矿16万吨,余热发电9000千瓦时,创利1.1亿元,基本无废渣排放,为铜尾渣和硫铁矿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新路。
几年来,江西省重点国企科技创新呈明显加速态势,成为历史上科研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个时期。据统计,目前,由省出资监管企业共拥有专利997件,获得软件着作权31项,拥有商标数410个(国外8个);企业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33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85项。
节能减排的深入实施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几年来,江西省大型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利润、利税指标一年一个台阶,经济效益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有力地带动了全省企业向产业高端迈进。
责任编辑:程俊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