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绽放“七色花”
2012年01月04日 8:50 3599次浏览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分类: 华体会体育
我国新材料产业前景向好,近年来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GDP增速。由于新材料产业起步晚、生产技术基础差,目前有相当部分市场成熟的新材料产品,尤其是基本型产品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预计未来进口替代率有望不断上升。在新材料进口替代过程中,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矛盾不突出,部分产品仍将供不应求。因此,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产能扩张即可能获得与投资成正比的利润,高壁垒带来高回报,尖端新材料产品毛利率或持续维持在相对高位,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将孕育投资机会。
高性能纤维倚技术促发展
高性能纤维是近年来纤维高分子材料领域中发展迅速的一类特种纤维。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属于高分子复合材料,它是由各种高性能纤维作为增强体置于基体材料复合而成。“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碳纤维复合材料,我们重点关注碳纤维、高性能芳纶纤维、高性能聚乙烯纤维三类技术门槛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碳纤维,至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原丝和生产工艺较落后,仅能生产相当于东丽T300级碳纤维产品,许多低端产品毛丝多,性能指标不稳定,虽然在建项目多,但真正发挥作用产能不多,国内需求主要通过进口满足。目前上市公司中涉及碳纤维公司包括中钢吉碳、金发科技、博云新材和大元股份,其中前两者从外部购买PAN原丝后加工为碳纤维为及制品,而后两者在碳纤维基础上制造成制品。
芳纶是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简称,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杜邦率先推出,长期以来主要被美国杜邦、日本帝人垄断,目前仍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泰和新材、广东彩艳等骨干企业技术进步,我国在全球芳纶地位快速提升,现有产能已超过9000吨,成为国际芳纶新生力量。
高性能聚乙烯纤维方面,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HSHMPE 纤维)在20世纪70年代由荷兰帝斯曼研发成功并推向市场,属全球稀缺物质,目前全球产量在1.5万吨,需求量在3万吨左右,供需缺口较大。我国该产品研发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掌握了全面技术,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生产该产品国家,从事该业务的上市公司包括中纺投资子公司北京同益中特种纤维以及仪征化纤。(平安证券)
功能薄膜材料 进口替代日益明显
塑料薄膜指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其他树脂制成的薄膜,用于包装,以及用作覆膜层。“十二五”期间,塑料薄膜尤其是功能薄膜材料将在新兴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功能薄膜材料性能优异,下游细分市场针对性强,应用前景广。水处理膜、太阳能电池膜、平板显示薄膜、半导体及微电子用薄膜将具有广阔空间。功能膜材料技术壁垒高,其难点主要在于配方、工艺与设备。在众多功能性薄膜中,综合市场空间和技术门槛,我们最看好光学薄膜和光伏薄膜等。
光学级PET为光学薄膜的主要原材料,扩散膜、增亮膜等都是在PET切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由于光学薄膜技术含量高,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壁垒较高,目前还主要依赖进口。现国内已有企业拟进入光学膜领域,国内企业进入光学膜领域,必将拉动光学PET膜的需求。光学用PET膜产能主要集中在日韩企业,目前国内企业尚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东材科技、南洋科技有望率先取得突破。
光伏薄膜主要包括背板膜和EVA胶膜,背板膜主要由含氟膜与聚酯基膜构成。含氟膜技术壁垒最高,我国尚没有产业化的企业,聚酯薄膜成熟度相对略高,国内东材科技、常州裕兴的产品已经通过下游国外大客户认证,进口替代的趋势日益明显,大东南、双星新材、南洋科技也积极步入该领域。(平安证券)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