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板块以“稀”为贵 上市公司“很多料”
2011年11月29日 10:26 1585次浏览 来源: 理财周报 分类: 华体会体育
“物以稀为贵”。稀有金属材料因矿资源稀缺、技术要求高等原因备受瞩目。
因此,直接涉及相关矿资源并涉及“十二五”新材料重点产品的企业竞争力突出,理财周报对此进行比较梳理,筛选出几只矫健的个股,分别是:金钼股份、东方钽业、杉杉股份和西部材料。
金钼股份:钼矿纯度高
钼矿及产品的纯度高,是金钼股份的主要看点之一。
钢铁工业是钼的主要消耗领域,80%工业发达国家都将钼作为钢铁的添加元素,其次是运用在机器制造、电子照明等高科技领域,如大规格钼电击、钼板、高品质钼粉及钼坯。
金钼股份拥有世界六大原生钼矿床之一金堆城钼矿,资源储备优势十分明显,其主力钼矿是辉钼矿,只含少量铜和铅。该公司产出的钼精矿纯度可达到57%,远高于同行水平,适合下游深加工产品的生产。目前产能约1500万吨/年。
另外,从采矿、选矿、焙烧、钼化工和钼金属加工,金钼股份形成了上下游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新生产线投产后会形成钼粉年产能4200吨、烧结制品年产能2600吨、钼丝年产能900吨、钼板年产能200吨、钼异型年产能250吨。
不过,近期国际钼价难有明显增长,钼在全球范围内供过于求,股价在底部徘徊,短期投资风险较大。
东方钽业:技术和规模并驾齐驱
凭借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优势,东方钽业跻身全球钽制品生产企业前三位。
钽的下游需求集中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端电子产品,其中钽电容器和半导体薄膜需求占比分别为50%和10%。
全球钽制品的供给集中,东方钽业、CABOT和HCST三者的市场占有率合计在90%以上。但东方钽业的竞争力不是资源,钽原料超过一半依赖进口,资源自给率很低,有一定的成本上涨风险。
东方钽业的武器是技术和生产规模,这两者都处于领先地位。其钽粉最高比容已达25万uF.V/g,规模也在扩大,去年比容达10万以上的钽粉出口量是2009年的2倍以上。另外,钽丝最小直径可达0.06mm,该技术领先于全球其他企业,目前直径在0.2mm以下的电容器级钽丝已形成规模供货。
11月10日,东方钽业完成配股,证券部人员介绍:“公司拟建设80吨集成电路用钽靶材等高端制品,钽靶材以前也生产但产量不大,目前资金已到位,开始准备筹建。”
杉杉股份:锂电池业务发力
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及电解液3个关键环节,这条产业链杉杉股份全部覆盖,其中在负极材料领域尤具竞争力。
杉杉股份虽然也从事服装业务,不过2010年锂电池材料业务为其贡献了73.38%的净利润,已经取代服装业务成为主要利润来源。
新能源材料行业分析师认为:“经测试,杉杉股份目前覆盖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其‘十二五’市场容量就达978亿元。”
而杉杉股份走的是一条多元化的路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三管齐下”,产能分别有5000吨、6000吨、5000吨。在锂电池产业链方面,杉杉股份布局完整,形成上游收购镍钴矿+中游覆盖锂电池材料+下游进军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的一体化产业链。并且通过与日本户田和伊藤忠的合作,加快技术领先步子和扩展全球化营销网络。
铅酸电池整顿,锂电池取得替代机会和空间。杉杉股份打算深耕负极材料,计划由全资子公司杉杉新能源设立项目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投建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项目,计划注册资本2亿元,投资规模约5.5亿元,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及相关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西部材料:钛钢复合板独领风骚
“西部材料几乎每一个核心业务都具备新材料属性,当仁不让地成为十二五新材料主题概念的典型公司。”
西部材料主营稀有金属复合材料、钛制品、金属纤维等,这些都涉及“十二五”新材料重点产品,于是有分析师斩钉截铁地发表了上述言论。
技术为王,尽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481.1万元,但西部材料在稀有金属复合材料领域的地位不容置疑。“由于前期募投项目——稀有难熔板带材项目厂房及热轧生产线运行初期产能未有效释放,在去年底投产转固致成本大幅增加。”上述分析师解释。
目前,钛钢复合板和金属纤维丝是西部材料盈利的增长点。
钛钢复合板主要用于电厂烟气脱硫烟囱和石油化工防腐设备,西部材料拥有1.5万吨/年的钛钢复合板产能,在火电脱硫烟囱用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位,并且是国内唯一能生产20平米以上的钛钢复合板企业。
而金属纤维丝产品主要应用于高温除尘和汽车尾气除尘领域,环保需求越来越大,西部材料的金属纤维材料维持40%以上的高毛利,占据国内40%以上的市场份额。
另外,西部材料去年研制出核电用银铟镉控制棒材料,并顺利通过了中广核组织的技术鉴定。这是国内独家的贵金属产品,虽然短期贡献的业绩有限,但未来盈利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