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梁堰工业污泥“淘金” 垃圾包围遗祸儿孙

2011年11月28日 11:6 19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舆情头条

 余姚污染1

  梁堰村是浙江省余姚市一个有4000多人的大村,村民从工业污泥里冶炼、翻洗铜、锌等金属已有30多年的历史,凭借这一产业,梁堰村村民富起来了。据悉,该村目前仅此一项一年就有上亿元的收 入。钱虽然多了,梁堰村村民付出的环境代价却是惨痛的。尽管目前炼铜的高炉已被取缔,但洗铜留下的废水、废泥的危害依然不容忽视,处理不好必将遗祸儿孙。
  几天前,记者接到村民的投诉,对该村洗铜业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梁堰村依然是工业污泥的集散地。富裕起来的梁堰人呼吁,是该对这一产业彻底整治的时候了,不能只为了钱破 坏了子孙后代还要居住的生存环境。
  几乎家家户户都堆有工业污泥
  进入梁堰村,抬头望,最显眼的就是那一幢幢扎眼的别墅和高楼,低头看,隔着楼房围墙的栏杆,楼房的院子里都码放着一堆堆编织袋。知情人说,编织袋里装的都是工业污泥。
  沿着村道,很多房子围墙外都有个不大的水池,池子里是墨一样黑的污水。“那就是翻洗铜、锌等金属后流出的废水,一下雨,池子里的污水就流出去,进入村里的河道。
  30多岁的阿明是浙江富阳人,他到梁堰村已有近20年时间。他的堆场位于梁堰村一转角处,足足有好几百平方米。
  进入堆场,一眼看到的除了几辆奥迪、奔驰轿车外,就是堆积如山的工业污泥。阿明介绍说,这些工业污泥都是从宁波各个地方的厂里拉来的,品位(即污泥的含铜量、含锌量等)不一 。污泥拖来后,经过简单的处理,让所有污泥的品位相对一致,他们就把电话打到湖北、山东等地的企业,客户自己会来拖。污泥品位高低不一,一般每个品位的价格大致为400至500 元不等,流到梁堰村的工业污泥的品位一般在6~7个,如此算来,这些污泥大多至少可卖到2000多元钱一吨。
  当然,对于那些品位高的污泥,他们是舍不得直接出售的,而是经过“摇床”翻洗,将污泥里的铜、锌等有用的金属淘洗出来,这样的半成品,每吨价格可以卖到1万元以上。所谓“摇 床”,就是通过过滤、冲洗等程序,把污泥里的重金属淘出来。
  几名工人的衣服上、脸上都沾满了污泥,他们都是外地来这里讨生活的。因为这种活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所以他们每个月的工资有3000多元。尽管他们也知道长期接触这种工业污 泥对身体有影响,但为了挣钱,他们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根据环保法相关规定,工业污泥必须由具有处理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企业不能随意将之外流,那梁堰村这些污泥从哪里来的?堆场工作人员承认,污泥都是“偷偷地”从宁波各地工厂 企业收购来的,不认识的话当然是拿不到这些货的,他们干了这么多年,这点关系还是有的。
  小小化验室年收入至少10余万元
  刚到梁堰村村口,就看到一个专门化验工业污泥里铜、锌等含量的化验室。化验室不大,也很简陋。上午9点多钟,正是工作人员最忙碌的时候。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忙着对送检的污泥进 行称量处理,一名男性工作人员则忙着加热等工序。
  化验室的墙壁上,张贴者一张价格表,上面写着“化铜 20元,化锌 35元”等。化验室的角落处,堆放着一大堆用塑料袋装着的工业污泥。化验过程很简单,一份污泥样品,如果化 验铜、锌两种含量,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就可出结果。
  梁堰村工业污泥交易的活跃也带动了化验室的生意。小小一个村里,像这样的化验室至少有四五家。除了这种对外营业的化验室外,像阿明那样生意做得大的老板,都有自己的化验室。
  化验室为何有那么多的生意?工业污染从厂里流出,买家首先要采样化验,根据品位高低向厂里报价。为慎重起见,一份样品,买家不可能只到一个化验室化验,往往要找两家甚至更多 的化验室,以比较化验结果。
  出厂的工业污泥在梁堰村经过粗加工后,新的买主找上门来,又要对污泥的品位进行准确化验,而且这个时候的化验更为重要,一点误差就可能亏损好几百万元。因此买主这个时候对每 份样品至少要化验三个以上的结果,虽然多花了点化验费,但比起化验错误遭受的损失,那简直就是“小儿科”。
  据介绍,一个小小的化验室,一年收入至少在10万元以上。他们不仅收取化验费,那些送检的样品累积起来卖掉,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多年的臭味“已让村民麻痹”
  50多岁的梁堰村村民阿海在村里开了家小店,小店旁边就是一条小河。如果不是河水太臭,小店门口绝对是闲坐聊天的好去处,然而,现实却是即使在冬天,小店的窗户他也不敢轻易 打开。
  小河的水是墨黑色的,上面还漂浮着一层油渍,虽然已近冬天,河水的臭气依然非常明显。“现在好多了,夏天的时候,那臭气还要重,还要难闻,河水还会冒泡,旁边的人家根本就不 能开窗户。”阿海说,“相比于以前烧炭炼铜的烟尘和臭气,现在这点臭味已经好多了,村民们似乎也麻痹了。”
  阿海以前以种田为生,收入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出现了“拷破厂”,以拆设备里的铜为业;80年代中后期,村里冒出了好多铜棒加工厂,都是其他地方的人跑到他们村里来 开的。因为生意好、有赚头,很多村民纷纷放弃农耕,开起了家庭小作坊,他也是在那时候开办小作坊的。最多的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办厂。
  炼铜的烟尘、拉丝的噪声给村民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因为好赚钱,村民们选择了容忍。在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污染也随之而来。那时,因为排放的污水和浓烟,附近山上的植 物变成了黑颜色,许多田地种不出庄稼,天空也常是灰蒙蒙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村民的环保意识觉醒,有村民开始干预,要求改变这些落后的工艺,保护村民的生存环境。
  大概从2005年开始,政府痛下决心,要求拆掉烧焦炭的炉子,换成电炉,并加装改造设施,达不到这一要求的,一律关门停业。他与不少村民一样,就是在那个时候洗手不干的。阿 海说,这些年,靠着这种简单的工艺,他确实赚了不少钱,同种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也承认,大量的工业污泥拉到这里加工,对环境的危害大,工业污泥里的铜、硫等有害残留物流到 河里、埋在土里,时间长了,人们肯定要为此埋单付出代价的。

责任编辑:程俊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