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部系列文章:如何调整社会关系

2011年06月08日 11:3 208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舆情头条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广大民众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但也要看到各种社会矛盾在积累和叠加。珍惜和保持社会稳定,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强力维稳的同时,也需要认真倾听民众的利益表达,及时调整社会关系,促进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表达和公平博弈,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以“和”促“稳”。人民日报这组“评论部文章”,就准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当下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解读。

    如何协调社会关系①:让“利益杠杆”撬解社会矛盾

    如何协调社会关系②:理顺结构才能舒缓“社会焦虑”

    如何协调社会关系③:以“社会共识”涵养公序良俗

    如何协调社会关系④:让“社会组织”助推社会和谐

    协调社会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而“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适应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从利益分配、利益表达、冲突解决等方面,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兼顾各方面关切,这是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

  经济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往往带来新的挑战。伴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些社会矛盾也在凸显,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某种紧张:“富二代”、“煤老板”成为流行标签,包含着对收入差距拉大的复杂情感;农民工为讨薪跳楼跳桥,劳资关系在一些地方明显失衡;路不敢拾遗、伤不敢救助,尴尬无奈中弥漫着信任焦虑……

  时间会浓缩成就,也会叠加矛盾。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过的路。高度浓缩的发展历程,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深刻变动的利益格局,正是社会关系渐趋紧张的重要原因。例如,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市场经济的作用;拆迁矛盾增多的背后,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信任度的降低,也与“单位人”向“社会人”、“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有关。

  正因如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重新审视社会关系成为健康发展的必需。也正因如此,人们在审视社会管理时,才把协调社会关系作为首要基本任务。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当下许多社会关系的紧张,往往是不同利益诉求使然。如果地方政府在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能够恪守公共服务提供的职能,保持中立仲裁者的角色,而不是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以“公司化思维”与民争利,那么群众上访、拆迁自焚就会大大减少,那里的干群鱼水关系也就不会异化为水火关系。如果包工头不是无故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如果农民工有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的法律救济手段,那么跳楼讨薪就不会成为折射劳资关系的一道悲怆符号;如果公立医院能够坚守公益性,而不是纵容医生靠收红包、开高价药“以灰色收入养医”、“以药养医”,那么医患关系就不会成为经常被谈及的无奈话题。

  从这个角度看,“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就是要适应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从利益分配、利益表达、冲突解决等方面,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兼顾各方面关切,进而促进利益动态平衡。这也是为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也是为什么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提高个税起征点备受关注、保障房建设成为媒体关注焦点、最低工资标准吸引众多目光……

  列宁曾说过,利益触动每个人的神经。如何让社会高度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如何协调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不断做出适应新利益格局的安排调节,充分利用“利益杠杆”撬解社会矛盾,这是协调社会关系的主要抓手,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

责任编辑:张学超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