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金银工业的发展历程

2011年02月23日 15:11 1723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三.60年来金银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一)伴生金银冶炼技术的进步
  (1)传统火法金银冶炼技术的改造:一是工艺流程的改进。改进后的铜铅阳极泥提取金银工艺流程为:①硫酸化焙烧脱铜,并蒸发回收粗硒;②脱铜硒的浸出渣、粗银与铅阳极泥按1:4混合,在贵银炉中还原,炼出贵铅(含贵金属的铅);③经分银炉炼成金银合金,金银合金再经电解,产出金和银的成品。二是对旧设备的改造。主要有:建成外加温回转窑,用此设备同时完成硫酸化焙烧和蒸硒两道工序;将分银炉改造为手摇转动式,以利于进料、放渣和出炉操作;将原电解槽(人工出槽)改为聚氯乙烯联通电解槽,使出槽、装槽可连续进行,减少非生产时间;用中频电炉代替坩埚地炉,改善劳动条件,减少金属损失和降低能耗等。
  (2)金银冶炼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金银的冶炼厂与有关研究单位开展了冶炼新工艺的探索与应用,重点是研究选-冶联合流程及全湿法新工艺。1977年研究成功选冶联合处理铜阳极泥的工艺,该工艺对阳极泥中铜、硒的脱除改用氯酸钠做氧化剂酸浸;浸出渣用浮选法处理;并加配苏打与浮选精矿进行冶炼。该法与旧的火法工艺相比,金直收率提高了5%-10%,银直收率提高了4%。1974年试验成功用“水氯法”处理银阳极泥的工艺。该法用水溶液氯化分离出金、铂、钯,可得99.99%纯金,99。95%的纯铂钯。1981年和1982年还分别研究成功水火法处理新工艺和阳极泥湿法处理新工艺并运用于生产。
  目前我国大型铜铅冶炼厂仍普遍使用传统的-电解工艺,但在设备和工艺条件方面有重大改进,已经开始试验火法=湿法相结合的流程;中小冶炼厂则多采用湿法处理工艺。除了铜铅阳极泥外,锡、锑、磷、镍、铁电解阳极泥以及锌渣、铋渣和浮选尾矿物的处理与做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今后,阳极泥湿法处理新工艺或湿法-火法联合新工艺将是伴生金银冶炼的主要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国内多家铜镍锌冶炼项目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江西铜业公司、山东阳谷祥光铜业公司、安徽铜陵有色金隆同业公司、甘肃金川有色集团、湖南株洲株冶火炬金属公司等引进了奥图泰技术;铜陵有色公司则引进瑞典奥托昆普公司技术建造了世界最大的卡尔多炉,建成了年处理4000吨铜阳极泥,年产黄金12吨、白银350吨、精硒140吨的生产线。

  (二)金银再生回收的技术进步
  新中国建立前,金银再生回收技术极少,可为空白。新中国成立后,从1960-1961年的白银大会战回收民间银元银器开始,金银再生回收得到一定发展。但回收量于总量的比率还偏低,20世纪80年代黄金再生回收占产量比重只有5%,白银约为12%。
  金银市场开放前,金银的回收主要由国有企业承担。白银黄金市场开放后,金银再生回收发展迅速,很多民营企业纷纷参与白银的再生回收,形成了湖南永兴县和浙江仙居等再生白银产业基地。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批准永兴金银回收总公司自行销售回收金银,并实行优惠税收政策。目前国内民营企业白银产量占全国白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三)金银科技进步硕果累累
  60年来,尤其是市场放开以来,各金银生产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用科技推动生产不断发展;市场开放后的8年中,金银工业获得的科技奖项不断增加,其中有两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和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在新工艺推广方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在全国独立银矿中大力推广充气浮选等先进工艺,取得积极成果。
  回顾我国金银工业6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在金银工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感悟到:国家的重视与扶持是发展金银工业的前提条件;适时制定和调整方针政策是金银工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不断深化改革是我国金银工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由之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重大举措。

[1] [2] [3] [4] [5]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