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金银工业的发展历程

2011年02月23日 15:11 1723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3.金银市场开放,市场化格局形成
  2001年1月和2002年10月,国家先后放开了白银与黄金市场,金银工业高速发展,市场格局迅速形成。主要特点是:
  (1)投资主体多元化,新建银矿增加,资本市场活跃。市场开放后,不仅国有资金,而且民营和海外资金也纷纷进入白银产业,投资地质勘探和新建矿山
  金银市场开放后,我国金银工业的资本市场运作和企业上市融资步伐不断加快。2009年2月23日瑞金矿业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之后,国内黄金板块上市公司已经增至9家。这9家企业分别是中金黄金股份公司、山东黄金股份公司、紫金矿业股份公司、河南灵宝黄金股份公司、山东招金矿业股份公司、湖南辰州矿业股份公司、山东恒邦股份公司、澳华黄金和内蒙古瑞金矿业股份公司。有色行业上市的公司多达50家,其中产业涉及白银和黄金的有河南豫光金铅股份公司、江西铜业股份公司、云南铜业股份公司、湖南株冶火炬股份公司、深圳中金岭南股份公司、铜陵有色股份公司、云南驰宏锌锗股份公司等。2008年有色金银企业投融资发展势头良好,有多家有色金银企业在筹备上市,其中湖南永兴鑫达银业股份公司、湖南郴州雄风稀贵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期;湖南郴州金贵银业股份公司等也正在积极筹备上市;河南安阳市豫光金铅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入选河南省主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等。
  (2)白银和有色副产金产量增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白银产量高速增长。1978年全国白银产量只有419吨,到1983年也只有591吨,1998年增加到1299吨,较1983年增长了2.2倍。白银市场开放的第一年,即2000年我国白银产量为1569吨,2008年全国白银总产量猛增至9587吨,较2000年增长了6.11倍,为1978年的23倍。
  白银产量的迅速增加除市场开放的激励外,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铅锌铜工业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白银主要是铜铅锌金的副产,独立银矿白银产量所占比重比较小,目前副产于铜铅锌金的白银占全国总产量的60%-80%。2008年我国铅产量达到321万吨,比1999年的92万吨产量增长349%;铜产量达到378万吨,比1999年的117万吨产量增长了323%;锌产量达到391万吨,比1999年的170万吨产量增长了230%。根据中国黄金协会资料,2008年全国黄金总产量达到282吨,同比递增4.26%;其中有色企业副产黄金62.56吨。同比增长10.45%,有色企业黄金产量占全国黄金总产量的22.18%。
  (3)白银消费稳步增长,产品结构开始优化
  “七五”前我国白银年均需求420吨,供应不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白银年消费维持在800吨到1000吨之间。市场开放后,白银消费来那个逐年上升。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分析,2004年中国白银消费2285吨,2005年达到2600吨,2007年达到3600吨,2008年国内白银消费猛增到4500吨,年均增幅超过10%。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奥运会黄金白银证章、纪念品、银条、银币畅销,是2008年国内白银消费猛增的主要原因。
  市场开放后,白银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目前,白银已经广泛应用与精细化工、电子电气电工、能源、抗菌医用和装饰行业,产品有硝酸银、氰化银钾、各种银粉、各类银浆、各种银盐感光材料、各种银钎焊料、银基合金、银系列电池、银系列抗菌材料和银首饰工艺制品等,其中感光材料、电子电气、银基合金及钎焊料、白银首饰及其器件和政府铸币等仍是我国白银最主要消费领域。中国白银消费结构大致如下:电子电气35%,电工合金焊料25%,银质工艺品首饰银币25%,感光材料10%,其他方面5%。
  白银消费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产品结构的变化和深加工产品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感光材料领域的用银逐步减少;二是铸币证章、工艺品及其首饰稳步增加;三是电子电气领域有关银的深加工及用银量快速发展;四是取代铅的银焊料正在开发;五是纳米银以及银系抗菌材料的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六是白银深加工产品领域兴起了一批特色企业。
  (4)供需关系发生巨变,白银大量出口
  白银市场开放前,国家对白银的进出口管理十分严格,白银的及出口量每年都不超过100吨,1999年前基本没有白银的出口。白银市场开放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9年11月发布了外经贸管第702号《白银出口管理暂行办法》,对白银出口实行出口配额管理制。配额管理的品种涉及白银的有银粉、未锻造银及银的半制成品。此后相继出台了《白银国营贸易出口企业资格标准》,每年公布《白银国营贸易出口企业名单》。我国白银以铅锌铜副产为主,生产成本低,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5)品牌与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金银市场开放后,行业协会加强品牌与产业基地建设,认真培育行业特色区,对促进金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黄金行业:2002年1月根据中国黄金协会《关于授予中国黄金特色区域特定称号的规定(试行)》要求,中国黄金协会收于山东省招远市“中国金都”称号;此后又分别授予河南省灵宝市“中国金城”称号,上海黄浦区豫园商城地区“中国黄金珠宝第一城”称号,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中国金州”称号,陕西潼关县“华夏金城”称号,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中国金箔城”称号,中国黄金集团夹皮沟矿业有限公司“中国黄金第一矿”称号和福建紫金山金矿“中国第一大金矿”称号等。
  白银工业:2004年10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湖南永兴“中国银都”称号,2007年12月湖南永兴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9年初,湖南永兴被认定为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湖南永兴金银稀贵金属产业已经形成分工协作、产业配套、相互依存、相互循环的集聚发展格局,被湖南省列为重要产业集群之一。该县近期目标是把永兴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白银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地。

[1] [2] [3] [4][5]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