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金银工业的发展历程

2011年02月23日 15:11 1722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新中国60年来我国金银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蓬勃发展,黄金白银产量分别从1949年的4吨和5吨增加到2008年的282吨和9587吨,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黄金白银生产国,第二大黄金白银消费国(2008年我国黄金消费量为396吨,白银消费量为4500吨)。我国的金银工业在国际上举足轻重,令人瞩目。

  一.60年来金银工业发展方针政策,管理体制和主要过程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金银工业的发展,适时制定方针政策,调整管理体制,促进健康发展。

  (一)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变革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发挥金银重要的金属属性,稳定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于1950年4月制定颁布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严禁金银民间买卖,严厉打击银元投机倒把走私活动,有效地增加了国家的金银储备,巩固了人民币的本币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色金属产品全面短缺,尤其是金融属性的金银匮乏。1957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黄金生产,解决外汇急需”。1958年时任冶金部部长的王鹤寿在向毛主席,党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争取有色金属产量的飞跃,占领有色金属全部领域”的方针,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毛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1964年1月)说过,“董老(董必武)提倡挖金子,银子是对的,要多挖金子,银子”。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重要指示,为金银工业的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指出了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变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银管理的政策措施也不断调整和完善。1983年之后,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和办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白银地质勘探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人民银行配售白银征税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白银经济政策问题的通知》,《白银进口管理暂行办法》等。
  60年来,我国金银经营管理体制随着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而不断调整变革。1949-1999年,我国的金银一直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实行统购统配。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白银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解除白银管制,开放白银市场。2000年1月1日放开白银市场,2002年10月30日放开黄金市场,至此国家废除了持续50年的金银统购统配制度。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BA)上海年会上表示,中国黄金市场应该从以商品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转变。有现货交易为主向期货交易为主转变,由国内市场向融入国际市场转变。三个转变成为引导近几年我国金银市场发展的主导思想。
  60年来,我国金银工业生产管理体制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重大变革。在此以前,金银生产在冶金工业部统一领导下进行。1975年开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主抓黄金工业,加强了管理机构。1976年冶金部黄金管理局,1979年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中国黄金总公司相继成立。1981年,冶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党委联合下发《关于中国黄金总公司、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管理体制的通知》,将冶金部黄金管理局,中国黄金总公司和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统一领导,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198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设立了金银工业领导小组,下设金银工作办公室,加强对有色金银生产建设的领导。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2000年4月和2001年11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中国黄金协会相继成立。中故宫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成立后,还于2003年下设成立了金银分会。金银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为企业和政府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60年中黄金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价低量少徘徊期(1949-1957年);这个时期黄金产量很低,个别年份下滑到近代黄金史的较低水平。这期间的主要政策是:禁止黄金流通和自由贸易,国家对黄金实行统收专营和低价政策。金价被长期固定在每小两(31.25克)95元人民币的水平。国家对黄金工业投入很少,平均每年只有100多万元。低价格,少投入,是黄金工业只能简单维持,低产量徘徊。
  初步发展,奠定基础期(1958-1974年):根据1957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发展黄金生产,解决外汇急需”的指示,国家在政策、人力、物力、财政等方面支持黄金工业,全国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采金热潮。1965年中国黄金矿产公司成立,集中统一管理全国采金业,国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大型金矿。例如山东招远玲珑金矿、河北省金厂峪等。这些金矿的建设为我国黄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稳步前进,快速发展期(1975-2008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管理加强,结构完善,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都成立了黄金工作领导小组。1988年国家黄金管理局成立,对全国黄金实行勘探、生产一体化管理。2001年中国黄金协会成立,会员众多,覆盖全国。二是加大投资力度及建立生产基地,紫金山铜矿、贵州贞丰烂泥沟金矿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相继建成。以生产、加工、销售为链条的“大黄金”产出格局基本形成,教育、科研、设计、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建立。三是黄金产量逐年递增。这一时期黄金年平均增长10%左右。1977年首超1911年15吨历史最高水平,1995年突破100吨大关,居世界第六位。2000年达到175吨,跃居世界第四。2008年生产282吨,位居世界第一。

  (三)60年中国白银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新中国白银工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供不应求阶段(1949-1983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金银储备有限,库存金银主要是接管旧国民政府的。基于金银储备有限,一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加强管理,保障国家金融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国内铅锌铜锡金企业的副产,充实政府储备。在此期间,国内白银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进口。此时,白银采取统购统配,优先保证少数民族和国防等工业之需。
  供略大于求阶段(1983-1999年):198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对全国白银和伴生金的生产实行归口管理,成立了金银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国有色金银生产建设的领导。同时,向国家争取到了有色系统伴生金银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金银开发基金、外汇分成、专项贷款、地勘基金以及免缴部分税种等,使有色的金银生产和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利用白银地勘基金勘探了36个主要银矿床、利用金银专项资金建设了20多个以银为主的矿山、利用金银开发基金和专项贷款进行了417个新建和技改项目,到1997年底独立银矿年生产能力为380吨/年,满足了国内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不需再进口白银。同时白银生产也从过去主要靠铅锌铜锡金等副产变成副产,矿产共存的局面。
  供大于求阶段(2000年至今):2000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白银的“统购统配”政策,白银市场放开,允许白银生产企业与用银单位产销直接见面,征收17%增值税;取消对白银制品加工、批发、零售业务的许可证管理制度(银币除外),对白银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般商品的有关规定管理;国家对白银出口实行配额管理。白银市场放开促进了国内白银生产、流通、贸易和产品深度加工的蓬勃发展。华通现货交易中心市场的成立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白银的上市交易,标志国内白银现货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白银市场的放开,促使民间资本和私营企业进入白银领域。中国白银工业一改过去国有企业独门生产伴生副产,矿产银的局面,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副产、矿产银和再生银并存的新格局,白银产量年年增长。2000-2008年年均递增64%,供远大于求,必须大量出口。

[1][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