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黄金部队“十一五”探金矿 成果丰硕

2011年01月18日 10:39 123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一场寻金战役就是一次科技密码的艰辛解译
  如何点石成金?武警黄金部队高擎科技利剑,坚持“精兵利器”建设,打造现代化寻金劲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的找矿“老三件”拓展为数码摄像机、掌上电脑、手持GPS等“新五件”, 新型全液压钻机、高密度电法仪、卫星遥感等先进装备和技术手段成倍提升工作效率,全球定位仪、海事卫星电话等对矿点实行高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布局、野外数字勘查工作体系等标志找矿进入数字化时代。装备的“鸟枪换炮”,仿佛给寻金装上了“火眼金睛”,使空中、地上、地下一体化透视金矿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阴山支脉,有一座著名的乌拉山,位于明安川之南,黄河之北。夏秋之际景色怡人,古木参天,松柏如涛。也许真是物华天宝,大自然在赋予乌拉山灵秀的同时,也深埋下丰厚的黄金宝藏。1986年,纵横草原探宝的武警黄金二支队官兵在位于包头市西郊的乌拉山南麓和中部第一次揭开了哈达门沟金矿的神秘面纱。支队高级工程师陈廷芳慧眼发现了金品味极高的石英——钾长石脉标本,进而追索到成矿矿脉,1992年官兵探明哈达门沟金矿25吨,成为当时内蒙古唯一一座大型金矿,金矿所属的碱性流体伟晶岩新类型填补了我国黄金找矿史上一项空白,被地质学界命名为“哈达门沟式”金矿床。岁月漂白了发丝,打开金矿山门的陈廷芳已年逾古稀,但他一如既往用草原雄鹰般犀利的双眼注视哈达门沟25年的艰辛成长。由于哈达门沟地质构造复杂,找矿难度很大。虽然冥冥中官兵觉得哈达门沟金矿定是一位“绝世佳人”,但无奈她“犹抱琵琶半遮面”。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黄金部队先后投资600多万元给二支队配备了新型钻机、装载机、陀螺测斜仪等先进勘探装备,哈达门沟金矿单孔钻进首次超过1200米,提取的岩心样品为深部找矿提供科学依据。技术人员运用空中遥感侦察、地球物理和化学勘探等先进手段,圈定了哈达门沟大面积金异常区。现任支队总工程师黄志全带领技术人员在深沟险壑中穿行,对哈达门沟外围展开“地毯式”踏查,锁定了与哈达门沟老矿区仅一山之隔的“后山”——柳坝沟,哈达门沟找矿从此“别有洞天”。然而一波三折,由于持续多年开采,矿山保有资源储量锐减,哈达门沟仿佛度过了“花季期”,一度迈入国家危机矿山行列。要让哈达门沟迎来“第二春”!2008年,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领衔挑起“哈达门沟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的科研项目。面对采矿深度近千米、从地表到工作面的14层废弃坑道,科研人员不顾随时可能发生坍塌的危险,在阴冷的隆洞中打着手电筒进行编录、采样,他们结合研究矿区成矿背景和矿化富集规律,建立构造控矿模型,运用高精度物探方法和构造地球化学方法预测矿脉延伸情况,最终确定厚大石英脉的直接找矿标志,圈定成矿预测区和找矿靶区,哈达门沟找矿“柳暗花明又一村”!黄金二支队官兵以理论为指导,累计发现金矿脉95条,圈定矿体28条,探明金资源储量102.3吨,哈达门沟金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一大金矿。
  如果说高科技是金引擎,人才就是引擎的拉动者。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武警黄金部队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十一五”工程,部队党委连续出台五个人才队伍建设“一号文件”,定向投入2000多万元,保障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以及表彰奖励找矿及科研突出贡献者,依托中国地质大学培养国防生,打造了一支有34名博士、116名硕士和117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地质找矿精锐之师。科学机制激发人才创造力。部队技术人员推出“经验式”、“成因式”、“技术式”和“信息式”等找矿新理念和“断面波形模拟预测法”等新方法,编著的《中国金矿物志》、《中国岩、砂金成矿图》成为我国黄金地质勘查的“寻宝图”,17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个集体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1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0多人入选全军和武警部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依托打造“阳山育才基地”,带动黄金资源探明储量已达325吨。黄金十二支队将科技干部细分为地质组、水文组、测量组和数字化填图组,每年按1/3的比例轮换科技干部到阳山矿区工作,每组每半年按1/3的比例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使每名技术骨干都能身挑大梁,长期聘用和定期邀请地质专家到矿区指导帮带,推动学术交流、课题攻关和技术革新,选送优秀人才外出深造,联合西南地矿测试中心、成都理工大学、阳山中金公司等进行项目合作,使找矿人才梯队茁壮成长,不断创造新业绩,阳山安坝地质项目荣获国土资源部“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

[1] [2][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