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熠熠生辉 创新有色金属循环发展模式

2010年11月11日 14:44 108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奠定区域发展坚实基础
  驱车穿越柴达木盆地,但见公路宽阔平坦,铁路通向天际,输电线路贯穿东西,自动化通信四通八达,水利设施日益配套,绿色面积逐步扩展。特别是这里的人,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振奋的精神面貌和严谨务实的作风,让记者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与活力。
  此情此景,使记者不禁想起10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时,青海省委、省政府在京召开柴达木资源开发研讨会。会后,来柴达木考察项目的不少,可没一家有结果。原因在哪里?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太差,综合服务功能跟不上。
  如今的柴达木盆地基础设施建设今非昔比。海西州紧紧抓住国家和省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时机,以改善发展环境为重点,多渠道筹措落实资金91亿元,实施了一批重大电力、通信等项目,水利、电网、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交通方面,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工程、乌兰焦化工业园铁路专用线、格尔木至老茫崖二级公路、315国道绿草山至黄瓜梁、当金山至黄瓜梁西部通道等交通运输项目建成投运,当金山至大柴旦、察汗诺至德令哈等6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电网方面,330千伏湟源—德令哈—格尔木、格尔木至甘森,110千伏乌兰至德令哈II回路、锡铁山—鱼卡、热水—江仓木里专属供电区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大电网覆盖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水利方面,开工建设下湾水库和格尔木河、巴音河、布哈河河道治理工程;园区设施方面,德令哈、格尔木、东部、西部四个工业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和建成投运,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使长期困扰试验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为试验区集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5年来,青海相继出台了《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项目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按照国家发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了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近期,青海省首次召开循环经济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若干意见》,这给由先期探索阶段转入全面加快发展新阶段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为有效破解试验区建设五年来积累的困难和遇到的难题带来新的希望和憧憬。
  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与优化,使柴达木盆地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更多的“底气”。5年来,他们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有效结合,共签约项目188个,签订协议资金965亿元。其中,落地项目116个,到位资金281亿元。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如中航集团、中农集团、中盐集团、加多宝集团、西部镁业、五彩矿业、浙江海虹等落地柴达木。借助外力、多元投资已经成为试验区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凝聚思想与行动的合力,凝聚管理与服务的合力,试验区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的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实践中他们推行了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锻炼、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的“一线工作法”及新上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达产,招商项目抓落地的“项目四抓法”,使得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首要位置的思路求实有效、落地有声。
  从2005年到今天,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5年。5年来试验区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宝贵经验,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路,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2] [3] [4]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